中国报道讯(通讯员李国安)己亥冬末庚子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打破了节日的祥和。由武汉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其时危如大厦将倾,急如烈火燎原。随后,国家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快速运转起来,一声令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很多人都投入到了这场抗“疫”阻击战中,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贡献着力量。其中就有一位平凡的共产党员践行者,团委书记李杜,是重庆市丰都县琢成学校的一名干部。
有条不紊理头绪。“喂,罗校长,防控突击队活动方案刚写完,‘五岗五员’分工已通知到位,嗯……”“好的,你先别着急,慢慢来。”“马上,最新数据刚统计完毕,这就发给您。”“李老师,我班有个学生在忠县,他想回来,需要学校开证明。”“好的,请把他的身份信息发给我,马上传给你。”……李杜歪着头夹着手机一边通话一边敲着键盘说道。
2月12日上午8:00,琢成学校办公室早已忙成一团,其他人此时或许正睡着懒觉,享受着“躺着就是做贡献”的悠闲假日,李杜已经早早到办公室忙碌起来。一个又一个的电话,一张又一张的表格,一份又一份的材料,忙得连喝口水的空隙都没有。
其实,早在疫情刚开始,琢成学校一班子人就已经忙开了,制定方案,分派任务,采购物资,排查各类人员……作为学校疫情防控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李杜更是忙得像“连轴转的陀螺”。“我的工作虽然琐碎,但它责任重大,不容有错,必须全力以赴,把它做好。”李杜一脸微笑的说。事实上,李杜同志的工作不仅仅是打个电话和统计数据那么简单,上级的文件,领导的指示,工作的安排,他都要统筹兼顾,待领导们商定之后,迅速利用微信、QQ等平台逐一通知。有时,当老师没有回信的时候,务必通知到人,直到落实为止。就这样,办公室成了李杜的“主阵地”,他也成了学校的专班值日人员,忙完学校工作,还要履行班主任职责,经常统计各种信息数据到深夜。他深知疫情当前,分分秒秒对于学校来说都懈怠不得。
体贴入微迎劝返。据之前的排查统计,琢成学校在外区县的教师(非湖北地区)共有40人,若待疫情解除后再全部返回,根本无法按时开课。为保障顺利开学,学校班子会决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动员教师提前返丰。
在彭水县探亲的韦小芳老师回忆,“李杜老师多次关心我和家人的健康情况,并且担心返丰交通不便,还主动提出要帮我联系私家车。”家在四川绵阳的李茼老师面对劝返,更忧虑自己回到丰都后自我隔离时的住宿、生活问题。“幸好有学校领导和李老师的入微关怀,帮我安排好食宿,我才能安心返丰,真是太感谢他们了。”“劝返并不是动动嘴皮而已,你得让别人安安心心,毫无后顾之忧地回来。”
李杜这样解释。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殊时期,交通、食宿、安全等等都要考虑全面才行。有时李杜甚至亲自开车到高速路口迎接老师返校,给他们发放口罩、酒精喷雾、体温计、居家监测表等等,事无巨细,细致入微。对自己家人莫过如此。
临危受命备物资。原本负责学校防控物资采购的干部是外区县教师,此时正返丰接受隔离,学校决定由李杜临时顶替,承担防疫期间的物资采购工作。
可是疫情期间,各种医用物资十分紧缺,到处都很难买到,李杜的面容出现了焦虑。“当无数个电话打过去,都被告知物资售罄时,我真的很着急。这让开学工作很难开展,也将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李杜回忆说。还好,在同事们齐心协助,多方打听下,李杜几经辗转最终找到了供货商。在刺骨的寒风中,他一遍又一遍地清点物资,当确定数量无误后,他才放下心来:口罩2500个,医用喷雾酒精200瓶,消毒液400升,一次性手套100双,红外体温仪55把,水银体温计300支,开学防控物资基本得到保障。事后,他长舒了一口气:“这事儿光靠我一人肯定不行,是大家一同努力的结果。”他就是这样一位不揽功的干部。
一往无前送温情。2月11日下午3:00,在高家镇金刚路社区出现了一支奇特的队伍。他们面戴蓝色口罩,身着红色党员志愿服,正在街道上认真地向周围的人讲解着什么。
“不串门,不聚会,加强防护第一位!”“戴口罩,少出门,勤洗手,多通风。”“咳嗽喷嚏话飞沫,接触传染途径多。”
原来,这是琢成学校响应县教委号召,组建的“红镰”党员防疫突击队。在这场抗击疫情病毒时期,李杜作为这支防疫突击队的副队长,正和学校的领导干部带头在街上给居民发放《疫情防控告知书》,并耐心宣传如何做好家里的防护措施。如果主人不在家,就在门旁贴上告知书。考虑到社区老人较多,视力较弱,他还贴心的准备了移动音箱,将提前录制好的防控宣传知识反复播放。宣传过程中,李杜看到了一位瘦弱的、看上去好像看似有病老人没有戴口罩在街上行走,赶紧掏出自己随身携带的备用口罩,毫不犹豫地为老人戴上。“老人家,现在疫情非常严重,出门要随时戴好口罩,保重好身体啊……”同事问他,“你都不知道他的身体情况就这样接触他,你不害怕吗?”李杜笑了笑,“有些事,总得有人带头做啊。”或许,这些工作不足称道,也没有此时坚持奋战在抗“疫”前线的白衣天使们那般伟大,但都是在与同一场疫情作斗争,大家众志成城,共结一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也一样让人感动。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