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中国报道讯(作家戚万凯)摄影作为一门快速真实记录时代发展变化的艺术形式,无论河清海晏还是硝烟弥漫,无论欢庆场面还是抗灾现场,摄影家们总是冲锋在前,捕捉并定格一个个令人感动而难忘的瞬间,成为历史的见证、发展的轨迹。
然而,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止战中,摄影艺术却明显滞后于姊妹艺术。综观全国各地创作推出的抗“疫”文艺作品,诗歌、书法、美术、歌曲、曲艺等群体亮相,量大质优,而摄影作品难得一见,稀如珠宝。究其原因,并非摄影家没有爱心、麻木不仁,而是受摄影创作必须亲临现场所限。由于疫情特殊性,不提倡也不允许摄影家亲临抗疫主战场湖北武汉采风创作,因此,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抗疫阻击战中,摄影缺位是正常的,应予理解。面世的少量摄影作品,多是摄影记者、摄影家和拍摄爱好者借工作之机拍摄的,显得尤其珍贵。
从目前笔者发现的抗“疫”摄影作品来看,量少而质弱。有的摄影作品存在瑕疵,影响艺术表达和效果。
标题画面不相吻合。标题是作品的眼睛,是作品画面的补充、内涵的发掘、意境的提炼、思想的升华,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与画面相得益彰,共同表情达义。然而,有的作品明显没有实现这一意图。
图一:《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这幅作品题为《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太宏观和空泛。从面画上看,应是由交警和志愿者等组成的工作人员正在指挥道路交通。众志成城难道仅仅指驾乘人员服从安排?况且,画面主景不突出,不知作者想表现谁?前景主体的背影占比太大、色彩太抢眼,在画面中似乎没有什么作用,显得多余。主体应为交警,但人影比例显得太小。这幅作品很普通,甚至称不上作品,随手拍的一幅工作照而已。
图二:《宣传车在乡镇小道之间行驶》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一辆宣传车在巡回宣传。画面主体突出,货车上的三个大喇叭让人感觉得到它震耳欲聋的强大的宣传攻势。但照片文字说明则是“宣传车在乡镇小道之间行驶”。画面上是“乡镇小道之间”吗?倘若拍摄的是宣传车行驶在乡间弯弯山道或美丽小村旁,乡村特色突出,画面赏心悦目,名符其实,岂不更好?
图三:《坚守》
这幅作品取名《坚守》,表现某超市收银台处的场景。观众不禁要问,谁在坚守?也许,作者意图表现收银员在新冠疫情十分严峻的春节假期坚守岗位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但画面焦点明显不在收银员身上,而是画面前离开收银台的一对购物男子。因此,作者意图未能通过画面明确传递出来。
图四:《小喇叭 大声音》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体温检测站工作人员手执测温计,正在对一名妇女检测体温。然而作品题为《小喇叭 大声音》却令人迷惑。“小喇叭”在哪儿?看不见的“大声音”又是如何体现的?仔细一看,工作人员身后的仪器柜上似乎放置有一只对讲机或收音机。从画面上看,“小喇叭”淹没在人与柜的主体画面中,突出的是人而非喇叭,“大声音”更是没有让观众感觉到发出的是什么好声音、发挥了什么作用。从背景柜上的红色鲜艳文字来看,似乎是什么门禁系统的“免费安装、免费使用、免费缴”广告,与抗“疫”主题风马牛不相及。标题虽好,没有在画面中体现出来,也是枉然。
疏忽细节影响效果。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往往因其“小”,容易被人忽视,掉以轻心;因其“细”,使人感到繁琐,不屑一顾。但就是这些小事和细节,往往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对摄影作品而言,细节是关系作品成败的双刃剑,可能助其成功,也可能导致其失败。
图五:《大嘴巴又响了》
这幅作品题为《大嘴巴又响了》,表现臂戴红色袖笼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一行走街串巷运用喇叭向居民作防控知识宣传。为首的一位阿姨手执黑色话筒,正向楼上喊话。作品题目取得妙,“大嘴巴”既指宣传工具,又指宣传人员宣传的声势与效果,更妙的是与画面背景商业餐饮门店的招牌“大嘴巴”相映成趣。从构图来看也不错,不但有男女、远近、高矮的对比,更有红、黑、白的色彩对比。美中不足的是前面一个男队员的口罩竟然没有捂住口鼻,自身未能严格做到外出特别是从事宣传工作时自始自终戴好口罩,自相矛盾,未能以身作则,大大降低了“大嘴巴”宣传效果。要求别人做到,自身先要做到。因此,这一作品因瑕疵而遗憾。
图六:《会前测体温》
与此类似的还有一幅《会前测体温》。疫情蔓延期间,有的地方明确规定没有上级同意不允许集中开会,防止密切接触交叉感染。这幅作品是在疫情发展前期拍摄的,可以开会,而且会前工作人员对所有参会者测体温。因此作品可以成立。作品的特点在于题目与内容吻合:一是墙壁上的挂钟告诉观众该事件发生在上午九点的会议前;二是参会人员左手上有茶杯和笔记本,仔细看,手中还有一支签字笔;三是会议设有报到处,参会人员正在报到。遗憾的是,报到处一名戴眼镜的男性工作人员没有戴口罩。作品显得美中不足。
三、主题未能充分体现 拍摄艺术是时间的化石,是凝固的历史,是瞬间的艺术,必须用光线和线条说话,通过画面上的人、事、物在不同环境和光影下的活动来记录一段历史,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然而,有的作品未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四、图七:《志愿者在登记点登记返乡人员信息》
这幅作品,画面是城市社区设立的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登记处。作品标注“志愿者在登记点登记返乡人员信息”,然而,画面上只有志愿者没有返乡人员。因此,名不符实,空空荡荡,显得登记工作十分冷清。也许,作者拍摄时没有遇上外出人员返乡,但拍摄也是等待的艺术、抓拍的艺术,一幅好作品是等待出来的,有时需要经过漫长等待才瞬间按下快门,恰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况且,登记处摆放有两张桌子两把椅子,说明应有两名志愿者,桌上的水杯和资料也可以证明。但画面上的一个座位是空着的。那位志愿者哪儿去了,是无故脱岗还是临时有事?还是上卫生间去了?无论道理如何,作为摄影作品,既无服务对象,又缺服务人员,画面残缺不美,未能很好表达志愿服务这一主题。
图八:《抗疫情》
这幅作作品名为《抗疫情》。观众不禁要问:谁在抗疫情?在哪儿抗疫情?单看画面上两个人物和两面国旗,不容易看出环境。仔细一看,左下角的售票刷卡器则透露出是在一辆公交客车上。作品的特色在于两面鲜艳的国旗下两位戴着口罩的驾乘人员。两面贴在玻璃上的国旗十分抢眼,作者似乎想告诉观众:新冠疫情期间,驾乘人员都在严格执行公共场所必须戴口罩的规定,作好了疫情防控工作,表明万众一心抗击疫情。主题很好,但题目空泛,缺乏与画面相吻合的特色。倘若题目改为《坚守.前行》,是否能更好地表现主题呢?
我党历来重视宣传工作,产生了许多宣传工具。党报党刊和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是党的喉舌,是党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教育人民的强大武器。对基层而言,花钱少效果好、简便易行的常用宣传工具无疑是标语、横幅和广告。因此,抗“疫”期间,标语横幅处处皆是,宣传画也时有可见,形成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
图九:《宣传的力量》
这幅作品拍摄的主体是张贴在公共场所墙壁上的一幅洗手内容宣传画,占据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强。画的左侧,有一妇女戴着口罩大步走过。作品名称是《宣传的力量》。对此笔者很纳闷:这幅画宣传的是勤洗手这一良好卫生习惯,但画面上有洗手的人吗?从题目来看,理应有在宣传画教育下主动自觉洗手的人,否则,“宣传的力量”这一说法则无从谈起。可见,作者想表达的主题并未通过画面得到很好的诠释和演绎。仔细想想,从画面上的信息来分析,作品的主题表现是适得其反的。因为那名妇女经过宣传画时目不斜视,对偌大的宣传画视而不见,“宣传的力量”一说缺乏画面支撑。如果有人视其为一种讽刺,也不为过。
摄影是一门大众艺术,门槛很低人人可学,但达到一定境界却非易事。摄影作品特别是反映抗震救灾、抗洪救灾、抗旱救灾等自然灾害的摄影作品,拍摄的“灾”情具象,可触可摸,画面感强,触目惊心,相对容易拍摄,但“疫”病之灾看不见摸不着,隐藏在人体内,拍摄则相对较难。正如面对强敌正面强攻不行,可否采取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抄的战术呢?相信只要用心用智,总能通过其它渠道和方式发挥摄影艺术独特功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戚万凯,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任重庆市巴南区文联主席。著有《儿歌“戚”谈》《儿歌散议》等童谣评论集。《科普创作通览》编委(科学童谣撰稿),文学评论集《儿歌散议》获重庆市2017年度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资助。《浅谈科普童谣的创作》获世界华文科普创作论文征集一等奖,文艺理论《创新回应文艺评论时代之问》获2018年重庆市“十九大精神与文艺评论”“改革开放与文艺发展”主题征文一等奖。《浅淡抗“疫”童谣创作》首发“中国文艺评论网”。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