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中国

在逆风中向阳而生——献给庚子年这场国难

发布时间:2020-02-27 02:00:5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通讯员付世坤)这段时间,我的生物钟被彻底紊乱,但我不怕这些纷繁的紊乱,而是努力地调拨它,修正它。在调拨与修正中,寻找着新的平衡。坦率地讲,这个过程很是有趣,它让我体味到了生之乐死之味,各得其所。在这个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有时,我会被感动,甚至感动得泪流满面;有时,我又莫名地激愤,气愤和心痛常常让我双眼模糊。

2020,本来就是一个年份,一个符号,一个转瞬即逝的时间概念。但是,先前,各路炒家粉墨登场,靠他们无所不能的奇异想象、把稻草说成金条的生花妙笔,把哲学、历史、天文、地理综合入星相玄学,硬是把2020炒得神乎其神。

尤其,这场突如其来的国难!

白天,我要出去采访。我常常戴着两层口罩,笼上帽子,套上冲锋衣、运动裤,穿上登山鞋,几乎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然后,背着十几公斤重的相机及辅助器材,拿着采访本、录音笔,出发。疫情猛于虎,我怕死,我更怕连累家人、连累旁人、连累别人,但是,人生中还有比死更可怕的事情,那就是尸位素餐,我得知道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必须干什么。晚上,台灯做伴,我精心整理采访记录,细心撰写新闻稿件,小心处理新闻图片。夜深了,隆冬的寒风呼呼着响,让本来就寂寞的重庆更加寂静。我站在自家的阳台,感受死寂,仰望星空,那一片漆黑,深沉而幽远,不愿给我提供任何信息;我眺望山城重庆的万家灯火,昏黄的灯光透露出片片异白:城市,正在噩梦中酣睡,我仿佛听到了武汉恐怖的梦呓。

跟大家一样,都在等待,急切地等待,痛苦地等待,等待着纵情欢呼的那一刻。

我相信,那一刻,终将到来,必将到来,很快到来。

我们都将从噩梦中醒来!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个春节,注定要成为我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离开家乡35年,年年回家过年,与父母、亲友团聚;年迈的父母去世以后,我依然如此,上坟烧纸点香敬祖,成了我生命的一个部分。可今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在我、我的亲人们欢欢喜喜准备过大年的除夕前一天,随着武汉的突然“封城”而打响,年味戛然而止。我三哥大年初二七十岁大寿喜宴延期了,我八哥大年初四六十岁大寿喜宴也延期了;而我,也急急忙忙赶回重庆,投入紧张而危险的采访中。记者嘛,大灾面前,就是战士,冲锋陷阵,职责使然,无关神圣与高尚。

接下来的假期,继湖北之后,各省市接连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总书记多次召开常委会,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世卫组织总干事罗德塞一行急急赶来,尽管对咱们的防控措施高度评价、大加褒扬,但疫情仍被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友帮雪中送炭,某某落井下石;假期延长,禁足宅家就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群防群控武装到了社区村落,“堵山门”“堵城门”“守寨门”“守家门”,“硬核”防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病患数万、死亡人数超SARS……这个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成了14亿国人最深切的牵挂。中国,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

不能出门,不能串门,减少聚会,减少开会,延迟开工,延迟回乡……所有猝不及防的懵圈、恐慌、胡思、乱想、猜疑、焦虑、痛苦、眼泪,在网络上聚集,在口碑间聚集,在社会中聚集,在每一个人灵魂深处聚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郁闷块垒都在试图寻找发泄的排解口。一时间,聊天同发圈一色,真相与谣言齐飞,围绕疫情,各种论调你方唱罢我登场。高昂的,灰暗的;积极的,沮丧的;喜剧的,悲哀的……综观各家,有加油鼓劲、呐喊助威者,有诙谐幽默、忍俊不禁者,有顺势而为、科普常识者,有以情感人、温暖人心者,有晓之以理、普及大势者,有总结教训、鉴别是非者,也有故弄玄虚、哗众取宠、造谣生事、悲观失望乃至绝望者……

有鉴于此,我相信绝大多数都出于善意,或忧国忧民,或利国利民,都本着“赶走鬼魅、打赢战争”的宗旨。但是,面对喧嚣的舆论场,我想,作为一个公民,国难当头,我们究竟怎么办?我们又能怎么办?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我想到了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

明朝晚年,内有李自成等农民军起义军步步紧逼,外有后金铁骑大军压境,一时间风云突起,危机四伏,正是处于“天下兴亡”的紧要关头,抗清积极分子顾炎武面对理学僵化、八股取士进入死胡同、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已经不能解救天下危急等现实,痛心疾首地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而今天,看着每天蹭蹭上涨的确诊数字,胆战心惊于粪口传播等各种意想不到的出现,环顾完全被改变的生活,在这个非常时期,那些充满信心、盛满善意的文字和故事,无疑会让我们倍感温暖、希望和力量;那些指陈利弊、诚恳建言的反思和论述,让我们看到努力、保持清醒、坚定信心;而那些鸡蛋里挑骨头光盯问题不依不饶却又犹抱琵琶半遮面抑或幕后推手或黑手,整出的群情激愤、矛盾激化的报道和文章,则让我们在冷静之后觉得寒气逼人、心情沉重。

特别是今天,清晨起床,着实吓了一跳:李文亮医生不幸去世,各类文章铺天盖地、惊天动地,刷爆朋友圈。坦率地说,在深表同情、哀痛的同时,我也深感气愤。但个别人借机炒作,甚至上升到体制层面,我却不敢苟同。我立即在朋友圈发声:第一,李医生是好人;第二,莫把警察当坏人。刚才,人民日报就国家监察委对李医生事情展开调查发表评论,可谓语重心长:现在是抗疫的关键时期,全力抗疫、全民抗疫、全心抗疫,才能取得最后胜利。意外之意,“不要被带偏了。”是的,在举国上下同仇敌忾、与新冠敌人殊死较量的关键时刻,气可鼓不可泄。我认为,我们不是不能亮丑揭短、批评指正,发表另类声音,而是在当下这个非常时刻,这样的声音容易传染,就像眼下的病毒一样,让人猝不及防。时下,人们心理比较脆弱,情绪比较压抑;病毒赛过猛虎,内忧外患趁机环伺;有可能牵“疫”发而动全身,情势十万火急……而抗“疫”救市、对症下药,打赢驱魔攻坚战,让咱们的一切工作进入正轨,这些才是硬道理,才是主要矛盾,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切的谈问题、论弊端、揭丑恶,应当落脚于防控疫情这个当前最大的问题,化解这个最主要的矛盾!“多害相权取其轻”,我们一定要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给予“壮其斗志、明其方向”的信心与力量!我们一定要身处战“疫”全局,把丑恶和问题放到整体的面上作观照与解剖,让瑕不致于掩玉,为人们留住美好希望,点燃心灵深处最美的情感!而不是一叶障目、以偏盖全,以致怀疑一切、否定努力、解构主流,成为“人血馒头”的饕餮者。

采访中,我也确认了这些事实:突如其来的疫情确实造成了一段时间的混乱,床位紧张,入院困难,救治不及,传染递加;个别地方、单位和个人决策失当、处理失措、贻误战机,对疫情走势造成了严重影响;个别专家、学者或操行失范,或水平失真,或隐私难言,让人如鲠在喉;个别群众底线失位、言行失格,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不堪与丑陋……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那滚滚洪流,看到那些直面国难运筹帷幄周密部署科学指挥的动员力、组织力、号召力、决策力等综合软实力;看到那些科学鉴别科学救治的科技能力,火神山雷神山建设、医护用品生产的工业能力等硬实力。看到大灾面前无惧生死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人们,看到昼夜奋战挥汗如雨的人和事、景和情……这滚滚洪流,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主流。

所以,大年初二,我在朋友圏写下这样的文字——

国难突来欲惊魂,晏猪雏鼠闻哭声。

黄鹤悲冬江止流,龟蛇锁雾寒霜凝。

喜看京都出重拳,合力抗战暖人心。

我自挥镜向天笑,去留肝胆唱昆仑。

国难当头,习主席夜不能寐,亲自指挥;李总理在武汉重灾区里那盒方便面、矿泉水、榨菜构成的图画;中央派出的督导组马不停蹄,果敢担当;火神山医院10天建成,试问中国速度谁能其右?封城当天,八方支援立即到位,就拿咱们铁路来说吧,一列列蔬菜专列免费送达;治愈病例已连续多日超过死亡病例;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热情赞扬以及大力支持……

我还想讲几个小故事,采访中让我感动的故事——

我在《编外职工请战记》中写了一名普通的职工,重庆客运段收入室统计工詹婷婷,她向北京车队党总支书记桂林发出了一封“请战书”:“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我时刻准备着,只要有需要,我随时做好准备,奔赴疫情前线。”3年前她跑过车,是餐车长,由于严重的腰椎、颈椎、头昏等病症,时年36的她,不得不申请“下车”,调入该段收入室,担任收款员,职名统计工,坐机关。今天,本来不关她的事,但她却在疫情危险时刻、15岁女儿上体育课不慎骨折的情况下,主动请战。与某地数千名怀着“某种目的”而罢工的医护人员相比,其境界与操守,一目了然。

《绽放在战“疫”一线的铿锵玫瑰》主角是一位95后美女,重庆车站西站客运员唐铮铮,她的这份请战书很有温度:“危情当前,我愿披上战袍,战斗在防控一线。我不是独生子女,未婚,家有兄弟,家庭没有太大负担,顾虑少。请组织优先考虑,安排我奋战一线岗位。为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我随时听候调令,坚守好每一道生命防线。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她还说:“我随时等待着被隔离!”工作中,她用她倾情的服务,美丽的微笑,感动着每一名心情沉重的旅客。与那些隐瞒不报、净给国家添乱的二货相比,其精神与格调,不言而喻。

《党旗引领战“魔疫”》则记叙了重庆北车务段潼南站党支部书记何发云、站长梁春明、客运主任王淑华等抗击疫情的英雄群体。我在《飞驰的“集结号”》中,展现了他们的丰采:重庆车辆段检修车间,共产党员栾少杰、冯智强、李杨;达州站特事特办,快速转运抗疫物资;重庆疾控中心不等不靠、不惧生死、夜以继日抗击疫情等事迹。此外,我在《防控就是责任》《强子真强》《万众一心,达州车务段“战疫”进行时》《我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一线”》《抗疫,齐岳山上党旗飘》等通讯中,分别反映了各类事迹。

哪来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

是的,丑陋与丑恶,终究只是局部和支流,撇开全局和主流,孤立地揭短亮丑,“消极呐喊”,“站着说话不腰疼”,只批判、不建言,只栽刺、不种花,无异于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只会让问题在人们心中无限放大,种下恶果,不仅于事无补,添乱加堵,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可能会在疫情之后,助生心理疾病等次生灾害。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写道。

那么,疫情之下,我们最需要什么?

重大国难,突如其来,让人措手不及,难免有段混乱期、困难期。对此,我们一定要客观理性、聚心聚力,冷静沉着、共克时艰,绝不能恐慌骚乱、盲目绝望,更不可离心离德、火上浇油,甚至跟风某国,趁火打劫、落井下石。

疫情之下,我们最需要什么?

人心齐,泰山移;上下同欲者,胜。

因为我们都是参与者,战“疫”没有局外人!

所以,我在2020立春之日,在朋友圈写下了这么几句诗——

习近平总书记说,疫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

疫情是魔鬼,肆虐自葳蕤。

​漠北大雁苦,山南黄鹤悲。

鸟兽顾彷徨,草木拦腰摧。

星辰复喑哑,日月掩光辉。

千家停脚步,万户闭门扉。

病毒侵肌体,苍生竟何罪?

泱泱大中华,​抗疫显神威。

京都发号令,全国皆跟追。

除夕集结号,铿锵绕军队。

耄耋钟南山,​科学把权威。

八日建医院,火速救急危。

齐心赴国难,壮士忽如归。​

(二)春暖花开,我们终将面朝大海

天灾人祸年年都有,农历庚子却特别多。

不管是科学也好,迷信也罢,抑或巧合,反正,这个庚子年,确实不寻常。

千年难遇2020庚子年!

庚子年源于中国传统的六十甲子纪年法,擅长观测的古人很早就发现,每当年份运行到庚子这一年,自然灾害变多,突发事件频频,一些震动世界、影响安定的大事件也容易发生在这一年。因此,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庚子预言”“庚子之灾”“庚子大坎”“庚子轮回”等故事。

1840年庚子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的坚船利炮敲开了古老封闭的满清王朝大门,中国惨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强大中华从此一路走衰。

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满清皇帝、皇太后遑遑若丧家之犬西逃,赔偿4.5亿两白银,中国陷入空前灾难,惨遭列强瓜分。这场动荡,被称为“庚子国难”,中华民族陷入苦难深渊。

1960年庚子年,全国大面积受灾,其中以河北、山东、山西最为,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中国开始了持续三年的自然灾害,进入前所未有的大饥荒。但是,让人欣慰的是,同年,中国第一枚地对地近程导弹——“东风”1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向掌握导弹技术方面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打破了霸权国家“中国的导弹永远上不了天”的预言,开创了人民共和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通天之路。

而别国的庚子年,照样不寻常。

1900年庚子年,印度发生大饥荒,数百万人饿死。欧洲爆发罢工浪潮;南非战争爆发,尸殍遍野。

1960年庚子年,非洲17国相继宣布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美国正式派兵介入越南战争。智利发生9.5级大地震,突破人类记录之最,14万人死亡。

2020年庚子年,又将会发生什么?

似乎每个庚子年,都伴随着重大灾难或历史转折。天灾人祸携手降临,四处播撒灾祸、战争和死亡。而且这样的大灾之年,每60年一轮回。究竟是巧合,还是某些我们未曾勘透的法则?或者,它真如同星辰的运行轨迹一般,冥冥中驱使着历史在惊人的相似里循环往复?

2020庚子年,新年伊始,生活,立即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撕扯得支离破碎。

本来,重庆到处张灯结彩,披挂着节日的盛装。但这会儿,却被笼罩在布满忧伤色彩的灰色阴影之下。

而武汉呢?一段社区为小女孩送餐的视频让人泪目:父母染病,住院,几岁的她,戴着口罩,独自在家。凄惨的眼泪为谁而流?

举国上下,谁能置身事外?

疫情凶猛,我一边抓紧时间采访,争分夺秒写稿,一边小心翼翼地隔离着。不给国家添乱,不给社会添堵,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国家的贡献。

在“家”这个有限的活动空间里,我或坐或躺,或行或跑。我小心翼翼,怕惊动邻居,怕打扰他人。电视里,抗击疫情的新闻报道滚动不绝;楼下超市,充足的食物和日用品,打破着“抢购谎言”;饭桌上比任何时候都精心地准备着一日三餐。可是晚上,一杯小酒,却时时苦涩着我的喉咙:那些与魔鬼拼命的人,还在为我们挡着子弹!

但我相信,雾霾散去,就是灿烂的微笑。

朱元璋“洪武之治”期间,咱们中国正欣欣向荣,可此时的西方,却陷入瘟疫深渊。公元1348年,一场可怕的“黑死病”瘟疫肆虐欧洲,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人口减半,人们都认为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纷纷到教堂去忏悔、祷告。

一天,意大利佛罗伦萨,昏黄的太阳快要落山,7个年轻漂亮而富有教养的小姐,到礼拜堂去祈祷。她们见面后,因为忧心疫情,决心一起带着仆人,离开这个被死神笼罩着的可怕城市。但她们觉得没有男人的帮助是不行的,正在这时,恰好来了3个青年男子。于是,这3男7女带了几个仆人,结伴到郊外躲避瘟疫。他们决定在郊外生活一段时间,并在10人中推举一人做领袖。

他们商定,领袖任期只有一天,第二天就得换人。这样,他们10人轮流地领导其他9个人。第一天,大家选举了一位28岁的女青年当“领袖”。中午天气炎热,大家就集中在一个凉快的地方,作为消遣,每人讲一个故事。这样,10个人轮着当领袖,—共讲了 10天的故事,总共就有100个故事。

这100个故事合起来,就叫《十日谈》。《十日谈》里的故事来源广泛,薄伽丘广撷博采,从历史事件、中世纪传说和东方民间故事中汲取素材,将其情节移植于意大利,以人文主义思想加以改造和再创造。作品中描写和歌颂了现世生活,赞美爱情是才智的高尚源泉,歌颂自由爱情的可贵,肯定人们的聪明才智,抨击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从此,与但丁《神曲》齐名的“人曲”诞生。

历史,常常在惊人相似的车辙下轮回。

此时,跟武汉一样,大重庆空空荡荡。疫情还在蔓延,确诊病例每天以3000人以上数量递增,但人们还是从最初的恐惧慌乱中渐渐恢复平静淡然。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这衣食无忧的的日子比起疫情最严重的武汉等地区已好太多,但这样的日子却又无法让人轻松和愉快。身体闲了下来,心却愈发累了。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爆炸的信息产生“核聚变”效应,给我们提供了更为自我的思想空间及海量的知识与信息,即使是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个陌生的词汇,也可以迅速在互联网的知识库中追根溯源。除了认识疫情,关心疫情的发展,我逐渐发觉,眼前这些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已把我们淹没。真相夹杂着流言,善意携手恶语,轮番上演,让人难辨真假。

我们的国家有难了,我们的城市病了,而我们自己呢?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三军军医驰援武汉,全国医生驰援武汉,世界“哥们”援助武汉,各大城市紧急防控;超市大姐、环卫工人、快递小哥,为保障我们的日常生活,他们一刻也没有闲着;乡村干部、社区大妈、门房阿姨,他们尽心尽责,扮演着守护神的角色,时不时制造一些无伤大雅的笑点。社会各方各显神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海外游子不辞辛苦,把从世界各地买到的口罩等防护品运往疫区,墨尔本华人空运救灾物资的视频让人泪目;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用令人不可思议的“中国速度”建成投用。

大疫当前,我们的国家如同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机器,在艰难而有序地运转着,高效地运转着。

武汉加油,重庆加油,中国加油!

我仿佛又听到了呐喊助威声。

他们,呐喊着,冲锋着,奔忙着,不退缩,不停歇。

他们,呼叫着,忙碌着,战斗着,坚定信念,百折不挠。

他们,流汗,流血,付出健康乃至生命。

他们,从风月同光到万千逆行,人性始终闪光夺目。

原来,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是火炬,我们每一个个体在这场疫情面前,即使只能发出极其微弱的光,汇聚在一起,就足以照亮头顶的天空。

我们从来不曾孤单过,在疼痛的时候有人感同身受,在呼喊的时候有人聆听。

生命如歌,当风暴来临,我们应当纵情吟唱。歌唱阳光与阴影并存的迷雾,歌唱真相与假相的并肩而行,歌唱有序、有情、甚至有些黑点的战斗点滴。让弥漫在心底最美的诗句,去点亮黑夜中迷茫的眼睛。

虽然眼前,病毒还在肆虐传播,这场“疫”战任务依然险重,我们的信心、信念和勇气,必须愈挫愈勇,直至完全胜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殷忧启明 多难兴邦。”我们可爱的祖国,我们多灾多难饱经沧桑的祖国,也会因为有了这些毫无保留精诚守护一往情深地爱着她的我们,始终如一一以贯之地相信着她热爱着她的我们,用热血、信心、生命守护着她的我们而重新焕发生机。

中国,这个描伤口如同花朵的国度,这个抬泪眼凝望远方的民族,这个连绵五千年、始终打不倒的坚强斗士,终将打胜这场庚子战“疫”。

静思,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

我在心底里呐喊,《天神助我》——写在火神山医院投用之际

魑魅魍魉露狰狞,猪走鼠来闻哭声。

国难当头意欲何?大灾横空也惊魂。

灭鬼除怪诞英模,驱魔降妖多仙神。​

镇魔天公重抖擞,霹雳闪电玉宇清!

​在浮躁中,学会沉淀;在压力中,学会调节;在失去中,学会珍惜;在苦难中,得以涅槃。

熬过了艰难的时光,我们终将迎来春暖花开。

是的,我坚信!

【作者简介】付世坤,笔名舒心。1966年4月出生于重庆潼南,1989年7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重庆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诗人、作家。文学类:出版诗集《大山的呼唤》《蓝色警戒》《九龙吟》《天路吟》《动脉吟》,散文集《父亲·母亲》《黄昏里的镜片》《心路》,中短篇小说选《海之船》,报告文学《路,在脚下蜿蜒》《天圆地方》,电视文学剧本《巴山路魂》《钟声》。新闻类:出版《镜头里的反光》《平行线》《付世坤谈新闻》《走进新闻与文学》。业务著作或论文类:出版《梯次结构》,参与编著《基础写作导引》《趣味实用写作荟萃》《高中语文集约检测》《高中文言文应试强化训练》等。

得过数次各类文学奖和新闻奖。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