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作家刘凡君)采访申宏时,他在巴南美丽的圣灯山上执行排查任务,昨天约好,今早上电话采访,听申宏讲他的故事。采访很顺利。
申宏是巴南区司法局圣灯山司法所所长,接受圣灯山镇党委政府安排的排查任务后,身为驻村组长的他,便开始思考怎样实施。
“圣灯山村和社区辖区面积约23平方公里,现有常住居民2000多户,6000多人。”申宏说出这一串数字,我听了头都大了,问,“全去?”
“当然!”申宏率领驻村人员,与村、社区工作人员人员一到,对自己所驻的圣灯山村和圣灯山社区,走村串户,调查摸底。
这一查,真有收获。
“从1月25日到27日,全部拉网式排查了一遍:从湖北回乡人员5人,其中从武汉回乡人员1人,从宜昌回乡人员4人,从其他省市回乡57人。”申宏说起这一串数字时,我感觉他脸上有喜色。
“还有!”申宏继续说道,“从2月1日到3日12时进行第二次排查,以社、居民小组为单位,准确掌握本社、居民小组实际人员和数量,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每天更新一次数据。”
“流动人口如何掌握?”我问。
“凡在本辖区进出的人员,逐一核对,登记造册,新进入该社、居民小组的人员,必须要知道从什么地方来,离开的人员,必须要清楚到什么地方去。”申宏说到这些工作时,语速有些快,如数家珍,成就感、自豪感洋溢在心里。
“我想了解被隔离人的情况。”我的话刚完,申宏就接过话头,说:“”这正是我要给你介绍的情况之一”。
“起初,被隔离的人心头‘冒包’啊,对我们有很大的怨言。”申宏说,“有个鞠姓妇女,1月22日离开武汉就封城了。她弟弟一家人去机场接她,哪知道,到了父母家不久,因为她来自武汉,父母及兄弟两家人都要被隔离。她心里不好受,想,如果因为她将疫情传染给了家人,她将会给全家带来灾难!所以,鞠的情绪很不好,生怕父母、弟弟两家人查处病来。”
“结果呢?”我追问一句,“结果怎样?”
“她父亲也不安逸,每天我们去他家,他就说我们不怕死,你们把我们‘卷’起来是啥意思?让人看笑话是不是嘛?”
我打断申宏的话:“这工作不好做。”
“对!说什么都没有用。”申宏赞成我的观点,“检查结果出来了,她本人以及父母、弟弟两家人都没问题,这下她才高兴起来。彻底放心了!”
从采访中了解到,对于排查出来的人员,申宏所在的工作组,按规定对他们进行居家隔离,为了让被隔离人安心,申宏每天与他见面或通电话聊天,了解思想动态和家庭生活情况,配合有关部门每天上门为他们检查身体,帮助他们购买生活用品,接收快递,当好好后勤,让隔离人感受到“隔离不隔爱。”
“有没有遇到你最高兴的事,或者最痛苦的事,或者最难搞的事?”我在考虑文章还需要有份量的内容,想再挖点东西。
“有啊!”申宏大声地说,“真遇到一件头疼的事,一村民死亡,计划就地土葬,请宾客200-300人,我们明知这项工作做起来难度大,但还得上门做工作。最后,丧家理解了,决定丧事简办,一是缩短治丧时间,将治丧时间从3天减为2天,二是缩小亲戚参加范围,村外的亲戚朋友都不参与,将参加丧葬人数控制最少程度。”
听了申宏讲的这些琐碎的故事,我感慨万分,这仅仅是“决斗病毒战场上”的一个缩影,但一个基层干部踏实工作的形象已经站立在我眼前。我想,春天为什么美丽?那是因为有繁花盛开的风景,秋天的颜色为什么凝重?那是因为收获来之不易;中国为什么伟大?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普通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才铸就了共和国铜墙铁壁!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后面还有一个坚强的团队!”采访结束时,申宏在电话里那头补充了一句经典的话,自信而坚定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作者简介】刘凡君,本名刘凡军。重庆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重庆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家协会会员,第二、三、四届全委会委员。巴南区第二、三、四届作协主席。1982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先后在全国、省、市刊物发表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等作品近300万字。著有散文集《永远的贺卡》《我在西街等你》;小说集《河西街的夏天》;报告文学集《走向天使之路》;长篇纪实散文《我在日本铃木当团长》;长篇报告文学《生命之光》《逐梦之旅》;长篇传记文学《关桥传》《王小谟传》(与姚远合作)。
2017年,长篇电视连续剧《遥指苍穹》参加“首届中国工业文学作品大赛”荣获最佳人气奖;电影、电视剧剧本综合类优秀奖(与姚远合作)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