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杨辉腾)与诗人杨辉隆未曾见面,只在微信和博客上有过交流。他在重庆,我在东莞。千里迢迢,但我遥感到他的热情和平易近人。
杨辉隆作为中国作协会员,在文坛耕耘半个世纪,连续三届任重庆市作协全委会委员和奉节县作协主席。我感觉他一直很忙,我们的交流也总是三言两语。我称他杨老师,他没有接受这种称呼,却称我为老弟,使我受宠若惊。我的名字和他的名字区别在一个字,真是一种缘分。感谢网络,让我认识了他。
杨辉隆是名正言顺的诗人,我是一名诗歌爱好者。拜读他的诗歌,给我第一印象:主题鲜明、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亮丽。读他的诗急不得,像品味一杯绿茶,清纯而带有淡淡的幽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
杨辉隆的作品很多,到目前为止已出版了6本诗集,而且多以写故乡、亲情、爱情为主。厚重的人文情怀是其诗歌的最大亮点。对我来说,读他的每一首诗都会产生共鸣,有不能穷尽之感。比如:《啊,老师》这首诗,是多年前他写给小学班主任的。当时,班主任年纪达到八十三岁了。“啊,老师/八十三岁了吧/你在我心中珍藏了/四十五个春秋,我对你的赞美/是无尽的思念”。
像这样诗句,没有华丽的词语,几乎每个字都是从内心里迸发出来的,营造出了浓浓的思念氛围。试问几十年后,谁还记得自己小学老师的年龄?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可他能,唯一要说明的就是他不忘师恩。由于工作的原因,未能去看望自己的老师,很是思念,同时对老师的奉献精神的赞美,也是发自内心的:“让这首小诗充当信鸽吧/我放飞的时候/蓝天,明镜般光洁/那是你一生的写照”。
如此深入,让人刻骨铭心。往事回首,历历在目。
“在你来到之前/我们的蜡烛,几近熄灭/昏黄的火苗,握在瘦小的/掌心”。让人读出了幼小心灵的一种求知欲望,折射出乡村小学求学之难的氛围。老师到来是多么重要。
“眼睛,在泪水中反复湿润/你用歌声,站在野草丛中/迎来新升的太阳”。乡村小学,一般处于离城镇较僻远,交通不方便,被调到那些地方任教的老师大都不乐意,甚至选择逃避。可是他的老师没有,显得很乐观。在野草丛中唱歌抒发情怀,坦然面对新的生活。由此,诗人更敬重老师。
“我们默念着你的名字/放飞的鸽群展开赞美/的翅膀,永恒的身影/用心珍藏”。对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内心十分感激。千言万语的诉说,显得很轻松。于是,用心默念,用心惦记,用心珍藏。道出了不可量度的师生情怀。生活的灾难,往往使人陷入困境,甚至丧失意志。但老师却不会。让人看到了老师乐观的人生:
“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差点折断了你的腰/你一如从前/用微笑点燃我们的世界”。在那场浩劫中,老师依然忍辱负重,站在三尺讲台上,这是何等的高尚啊!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坚强乐观的信念,这不正是教书育人之目的么?轻轻的几笔,将老师高尚的灵魂勾勒得淋漓尽致,震撼人心。
“你的青春从内部开始/弯曲”。读出了一种心痛。催人泪下。一场灾难,竟然如此折磨好人。“另一种苍白/旷日持久,值得我们/感喟终身”。老师人生另一种苍白。让学生的他感叹一生,敬佩一生。“缠绕腰部的疼痛/继续蔓延/仿佛要将你从我们身边/带走”。面对现实,诗人的内心中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心痛。回忆往日,“那花朵一样的年华/向我们袒露最初的梦想/和情怀”。越想越痛。念念不忘老师的名字。
这样的诗歌,能不感动人吗?感动人的诗歌才是好诗歌。纵看诗歌语言朴实,找不到华丽的词语,却不失诗意。我觉得杨辉隆的这首诗作为现代诗歌的范本是绰绰有余的。
同时我还读到了诗人怀念父母的诗歌。如《村东头村西头》:
“跪在父母的坟前/我真担心/两位老人在地下躺久了/该不会受凉吧/这么潮湿的地方/父亲的腰痛病/受得了么”。
貌似很平淡的诗句,但透过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所表达的父子之情、母子之情,我们一定会为这种人间的真爱而流泪。一颗孝子之心,跃然于读者面前。
另外,还读到诗人关心社会的诗歌。如《面对红松》,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自省,自警,自醒的人。
“三十年前,我曾是一个合格的伐木工人/在川西的原始森林里/我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手起斧落间/有多少年幼红松的头/倒在了地上”……“到了伊春/看见红松生长得那么快乐/我知道,那是伊春人/帮助我改正了错误”。在自警。“离开伊春那天/我执意找了一棵年幼的红松/合了个影/想表达我对红松家族的歉意/现在,这张照片被放大了/挂在了我的书房/我把它命名为伙伴”。
这一场景,看似是诗人个体的生活表述,实属是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对森林的过渡砍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这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并不是诗人的错也不是哪一级组织的责任。但诗人却把这些清楚地牢记在心,真实地呈现于众,从而自我反省,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意识。
善于感恩,善待别人,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是诗人善良本性的写照。汶川大地震后,杨辉隆数次深入震中,写出了3000余行的长篇报告体长诗,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了诗坛泰斗贺敬之的好评。这次新冠肺炎病毒爆发后,杨辉隆又创作了长诗《疫情摧不垮 巍巍我中华》,并由求索文化传媒录制成电视诗歌,已由腾讯、优酷、新浪、今日头条播出。这也恰恰说明了杨辉隆作为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也印证了我最初的感觉,杨辉隆的诗歌是真情的流露,是情与景的融合。从而具备了文本价值和美学价值。这不正是当今诗坛恰恰缺少的么?
其次,杨辉隆的诗歌有一种音乐美。他的诗歌旋律是很明快的,清新的,有一种自然的律动。
叙述出结构。殊不知,结构产生节奏,产生旋律,再加上中国文字,本身就具备声律效果,产生美学。诗歌语言作为情感的载体,只是一些符号,表达需要准确,决定了它不需要改变本位,即它的本意。常有诗人,故意去修饰词语,达到美化视觉效应。那是肤浅的,表层的。就算语言多么华丽,也顶多是一种技巧。称之为“术”。而真正的奥秘,就在于结构,在于心的律动。旋律产生了诗歌的意境,结构才是诗歌真正的“道”。才是正道。读杨辉隆的诗歌,有很明显的感触。
读很多诗人的诗歌都缺乏意境。他们用了很多意象,错综交杂地排序,满以为很到位,殊不知,他们心路不清,营造不出氛围,产生不了诗歌意境。以为别人读不懂,就是有水准的好诗歌。其实,他们忘记了意境。其实,意境是诗人将情感寄托在意象上折射出来的氛围。倘若意象乱,折射的氛围也乱,何谈意境?但诗人杨辉隆的诗歌,情感是真实的,意境是清晰的,文字是晓畅的。因此把杨辉隆归属于诗歌风格属于清新亮丽派,一点也不错。
杨辉隆还有一点是最值得敬重的。他真诚坦荡,谦逊自然,不遗余力的培养后学。他说:天下同道皆为师,习文路上永为徒。这就是我了解的诗人杨辉隆。
最后,我从他的诗歌里总结出几句话:诗意本来有,日常既陌生。叙述出结构,一切自然来。
(附:杨辉隆原作)
啊,老师
——写给我的小学班主任
1
在你来到之前
我们的蜡烛,几近熄灭
昏黄的火苗,握在瘦小的
掌心
眼睛,在泪水中反复湿润
你用歌声,站在野草丛中
迎来新升的太阳
我们默念着你的名字
放飞的鸽群展开赞美
的翅膀,永恒的身影
用心珍藏
2
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
差点折断了你的腰
你一如从前
用微笑点燃我们的世界
令人动容的雪花
在身上反射着洁白的光芒
你的青春从内部开始
弯曲
另一种苍白
旷日持久,值得我们
感喟终身
3
一阵寒风过后,我们开始
捧读你的人生
读诵你如何在失眠中逆转
生活的进程,已放慢
缠绕腰部的疼痛
继续蔓延
仿佛要将你从我们身边
带走
那花朵一样的年华
向我们袒露最初的梦想
和情怀
4
啊,老师
八十三岁了吧
你在我心中珍藏了
四十五个春秋,我对你的赞美
是无尽的思念
一首小诗的力量
远没有一句当面的问候
可是,你的身影
在我,目光不能企及的地方
让这首小诗充当信鸽吧
我放飞的时候
蓝天,明镜般光洁
那是你一生的写照
村东头村西头
父亲走的时候
拉着我的手说
村东头的黄桷树下
那儿风大
别让你娘伫立久了
人老了
容易受凉
母亲走的时候
拉着我的手说
村西头那条小路
坑洼不平
你和孩子回来的时候
小心行走
别崴了脚
现在我还常常回去
村东头的黄桷树
村西头的小路
依旧没变
只是来时和离开
少了父亲的叮咛
母亲的目送
跪在父母的坟前
我真担心
两位老人在地下躺久了
该不会受凉吧
这么潮湿的地方
父亲的腰痛病
受得了么
面对红松
1
到了伊春
我看见森林里那些红松
像雨后的蘑菇充满生机
三十年前,我曾是一个合格的伐木工人
在川西的原始森林里
我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
手起斧落间
有多少年幼红松的头
倒在了地上
2
如今,我的几件红松家具
还沾满了血腥味
我在使用它们时
总想着弥补我曾经的过失
到了伊春
看见红松生长得那么快乐
我知道,那是伊春人
帮助我改正了错误
3
离开伊春那天
我执意找了一棵年幼的红松
合了个影
想表达我对红松家族的歉意
现在,这张照片被放大了
挂在了我的书房
我把它命名为“伙伴”。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