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家福
那是一个充满梦想与拼搏的年代,八十年代的高考,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次命运的抉择。它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脱下草鞋,换上皮鞋,走出那片黄土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每逢星期六回家,当夕阳的余晖洒满老屋的窗台,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吃着简单的饭菜,聊着家常。母亲总是用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拿着针线,边缝补着破旧的衣物边轻声鼓励我要好好读书,要有出息。她说:“孩子,咱们家穷,但穷不能穷志气。你要好好读书,将来不要像我们一样,一辈子干农活,吃不像吃,穿不像穿。”
我深知母亲的期盼,也明白自己的责任。作为家中的老大,我不仅要为自己的未来努力,还要为弟弟们树立榜样。于是,我努力学习,白天在学校听讲,晚上回家在煤油灯下复习。虽然生活艰苦,但每当想到母亲的期盼,我就充满了动力。
作为家中的长子,我的童年与田野紧密相连。那些年,农村的农活繁重而琐碎。犁冬水田、干田、栽秧、割谷、搭田坎……这些农活我都经历过。每当农忙时节,我总是和父母一起忙碌在田间地头。虽然辛苦,但我也从中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赶场天,是农村最热闹的日子。我跟着父母去镇上赶集,远远地就能闻到供销社里飘来的饭菜香味。看着那些穿着整齐、吃着香喷喷饭菜的“公家人”,我心里充满了羡慕和向往。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也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初中和高中是我人生中最努力的时光。我深知自己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在那个年代,高考是百万大军过独木桥的激战,每个参与者都是带着家人的期望,背着自己的梦想,在考场上一较高低。我努力学习各门课程,不断提高自己的成绩。终于,在两次预考之后,我顺利通过了预考线,获得了参加高考的资格。
高考那三天,天气格外好。虽然下着小雨,但太阳还是时不时地从云层中探出头来。我们走进考场时,心里都紧张得不得了。但当考卷发下来后,我们都逐渐平静了下来。我们奋笔疾书,将自己的知识和才华都倾注在了这张试卷上。虽然有些题目很难,但我们都没有放弃,而是努力思考、认真作答。
最终,我顺利地通过了高考,成为了一名教师,当上了公务员。从此,我踏上了实现人生价值大道,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如今,每次看到新一代的学子们踏入高考的战场,我都无比感慨。那是一段凝聚了汗水与泪水、希望与失望的旅程。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仍会选择站在那独木桥上,因为我知道,正是那段经历,塑造了今日的我,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不应放弃追求与梦想。
我心中的高考,是生命转折点上的一次豪赌,它让我懂得了坚持与努力的意义。即便现在已近退休,那份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教育的热爱,仍旧燃烧在我的心间,指引着我继续前行。
在我心中,高考永远是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重庆市丰都县政协 陈家福)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