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 邱志建 程兰)达州市万源市作为国家限制开发区和生态功能区,无省级开发区和重大工业项目,产业平台少,内生动力不足。为解决更多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难题,今年以来,万源市坚持“项目为王”理念,用足用活全省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与国省以工代赈“两大”政策,放大“输血”效益,全力以赴在持续强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上下功夫、出实招,促进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
一、搭平台建载体,破当地群众增收之题
一是用项目搭平台,以项目为载体,给当地群众创造家门口务工就业的机会,实现增收目的。二是以“应用尽用”为原则,项目务工岗位采取集中安排一批、量身定做一批,尽可能多地组织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三是对务工群众全覆盖上岗培训、以工代训、就业技能培训,提升群众就业增收能力。四是按月通过“一卡通”平台发放务工报酬,用真金白银激发内生动力。五是项目建成后,新增开发多个公益性岗位来管护项目资产,提供长期就业机会。2024年2月底,总投资1280万元的3个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集中正式开工。截至目前,已完成近70%的工程量,参与项目务工的当地群众共计431人,技能培训800余人次,通过“一卡通”平台发放劳务报酬288.3万元,人均增收6690元。
二、应天时借东风,宽当地群众增收之路
一是整合帮扶资金,建立推广项目清单。由县级政府统筹,发展改革部门牵头,整合省级财力补助资金和结对帮扶资金1.08亿元,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谋划帮扶项目42个,建立《托底性帮扶项目清单》。结合以工代赈“技术方案简单,用工技能要求不高”特点,在《托底性帮扶项目清单》中,严格筛选出适合实施以工代赈的项目,经县级政府认定后,建立《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清单》,共有项目19个,总投资3500万元,同比增长300%。二是推行村民自建,明确乡镇全覆盖。先后召开推广以工代赈村民自建工作推进会2次,分批选项目、出清单,基本实现有项目的乡镇全覆盖推行村民自建。2024年,全市20个推广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涉及19个乡镇19个村,总投资2109万元,预计可带动当地1000余名群众务工,同比增长350%,可发放劳务报酬600余万元,同比增长600%,人均增收约6000元。三是挖掘项目用工潜力,促进就业发展融合。在确保项目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按照“应纳尽纳、能用尽用”原则,在水利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交通、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推广以工代赈,并进行滚动更新,确保项目谋划一批、成熟一批、建设一批,将以工代赈工作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结合,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协同推进。
三、聚地利得人和,建当地群众增收之制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推进机制。出台《万源市推广以工代赈工作协调机制》等文件,由县级分管负责同志召集召开协调会、推进会,使各责任单位掌握政策、明晰职责。成立沟通协调机制领导小组,形成由发展改革部门抓统筹、行业部门抓具体、乡镇(街道)抓落实的工作协调机制,实行周调度、月评比、季联席,通力合作抓实计划编制、项目前期审查、要素保障工作,确保项目早开工、快建设。二是坚持靶向发力,优化管理机制。建好项目管理、群众务工、劳动技能培训、劳务报酬发放“四本台账”,出台《万源市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质量保障工作方案》,强化工作调度,建立项目资料统一规范管理制度,对项目规划编制、项目库建设、项目实施、资料归档等方面统一规范管理,做到组织机构到位、前期工作到位、项目管理到位、项目资金到位、建后管护到位 “五个到位”,促进推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工作流程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三是激发拼战合力,完善长效机制。近期,万源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广以工代赈的通知》,凝聚广泛共识,建立“符合实施以工代赈条件的项目全面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或重点工程项目+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工作长效机制,明确务工群众重点向农村低收入群体倾斜,通过组织务工群众参与劳动技能培训,实现从“杂工”向“普工”,“普工”向“技工”,“零工”向“长工”转变,提升群众满意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对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成效明显的单位,在项目申报、财政资金安排上予以优先倾斜支持;将项目带动群众务工及劳务报酬发放情况作为 “拼战赛台”得分的重要参考,以奖先进、促后进方式,保障促增收工作取得实效。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