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戚万凯《浅谈抗“疫”童谣创作》有感
中国报道讯(通讯员刘凡君)近日,戚万凯先生撰写的《浅谈抗“疫”童谣创作》首发中国文艺评论网,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回想起这篇文章修改的过程,深有感触。
目下,一场人类与病毒的较量正在全面对决。常言道,坏事变好事。突如其来的灾难为我们作家、艺术家提供了难得的创作的素材。在此期间,万凯先生不仅自己要忙于创作,而且还要组织广大作者创作,还要将创作成果编辑出来,宣传出去。在短短的时间里,他创作有收获,编稿有成果,宣传有影响。
前不久,万凯先生将他完稿后的三篇散文和两篇评论交给我,想听听我的意见或建议。认真拜读后,我重点就评论《浅谈抗“疫”童谣创作》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是一篇指导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童谣创作的十分重要的文章,是万凯先生多年来创作童谣的经验总结。他在文中指出的童谣创作中“八多八少”的现象,切合实际。但由于写得仓促,句式结构有问题,有的标题与内容显得有些牵强附会。论据与论点之间有的论证不紧密。我们不妨分析看看。
例一:从政策来看,要多清醒少迷糊。从本段表达的内容看,作者倡导的是执行政策的准确性,而并非“少迷糊”。“少迷糊”之意,还可以迷糊,显然这不是作者的本意,建议改为“要清醒不迷糊”。
例二:从容量来看,要多局部少整体。作者强调是在作品中不要面面俱到,而“要多局部少整体”并没有完全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建议改为“要写小不写大”。
例三:从对象来看,多群体少个人。作者为了证明这个论点,提供的论据是讴歌领导人的作品,倡导不写具体个人。我以为这一表述还不准确,建议改为“不写领导写百姓”。
例四:从画面来看,要多具体少抽象。作者倡导童谣要形象、生动反映反映现实生活,按照这个思路,建议改为“要写具体不写抽
像”。
例五:从手法来看,要多真实少虚幻。作者强调的是“而真,既有生活真实,也有艺术真实。即使是虚构作品也来源于生活,真实可信,而真,既有生活真实,也有艺术真实。即使是虚构作品也来源于生活,真实可信”,建议改为“要写实不写虚”。
例六:从创意来看,要多新颖少一般。作者在本段倡导的是“创造出令人陌生又熟悉的形象和意境,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建议改为“要创新不守旧”。
例七:从角色来看,多维护少颠覆。作者在这里讲的“维护”是指”创新绝非异想天开,胡乱想象。对于传统的、固定的审美或形象,特别是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的界定,需要维护。”但这多维护少颠覆。”要在具体的语境下才能理解其含义,建议改为“要守正不颠覆”。
例八:从作用来看,要多力量少软弱。作者的本意是“为社会
各界特别是祖国的未来和花朵提供正能量,引导他们从小关注社会、关心人类,培养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但举例大都是书写正能量的东西。建议改为“要写强不写弱”。
之所以标题与文章中的内容表述不一致,其原因是作者用了“要多--少”的结构,这种句式,本身就是可进可退,表达上拖泥带水。而“要—不”结构,是否定式句式,直接表明作者明确观点。
我将建议形成文字,交给万凯先生,很快回复基本同意我的建议,将句式调整为“要—不”结构,再将修改后的稿子发我看看。万凯此举,我想到三个关键词:
谦虚。要说万凯先生也是知名儿童文学作家,他能够将他的新作向我征求意见,是他谦虚的表现。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人人都懂,但而今眼目下谦虚的往往少,骄傲的多。人前不愿低头,不愿弯腰的事太多。万凯先生此举值得提倡。
尊重。万凯先生能将他的新作给我,征求我的意见,是对我的尊重。因此,我要认真看,并形成文字,这也是我对万凯尊重的回报。我也常将新作交与他,征求他的意见,常有收获。窃以为,尊重是人世间最好的交流。
接受。改稿是硬道理。任何稿子都是改出来。不管是自己改还是请人改,征求意见,都是必要的。但前提是虚心接受意见。接受,是承认不足。学会接受,是理性的表现,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因此,万凯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尊重他人的人。善于接受意见的人,所以他常常进步,常常有新作问世。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