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庆华
端午,端午,端为“正”,午为“中”,“中正”之位,“飞龙在天”’,。端午为节,就是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正午时刻(正中之正)作为一个法定节日来庆贺与纪念,是国人与春节、清明、中秋并称的四大民俗节日之一。
千年流传,大多数国人保留的普遍认知和简便易行的纪念方式已经相当简略了,从细捋起来的二十多种,剩下就: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栓五色丝线这五种有些普遍有点自发,直至简单到节日期间就吃几个粽子了愿,其他的纪念方式大多被忽略或逐渐式微。
如果没有特定的吃食,四大国节便失去了标志也丧失了对男女老少适胃的吸引力,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清明的青团、春节的汤圆和水饺,其中以春节的吃食最为丰盛。绵延千年,作为重大节日的主食也有来历有因缘的,吃粽子是纪念屈原,月饼是为拜祭月神的贡品,吃青团或清明菜饼是以冷食纪念介子推,吃汤圆是为着纪念东方朔,饺子是医圣张仲景的发明,每一种食品铺陈开来都一本大书,渊源厚重,传承千年。即使是易子而食甚至滥吃人肉饿殍遍地的大饥荒时刻,即使人性行将泯灭,生命残踹难以为继,汉民族竟然用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意思将这习俗传承了下来。
我们这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都是在饥饿或者半饥半饱的状况中出生且长大的,农村的孩子连生存保障都没有,忍饥挨饿,命悬一线,城里的孩子凭着几张限了斤两的粮票和父母微薄的工资,靠掺杂大米、包谷、灰面和杂七杂八的果菜,甚至野菜、树皮熬“粥”,就是那种端起饭碗能照得见人影的那种稀汤汤姑且可以称之为粥的东西,糊弄口舌和肚皮而已。过年过节那点象征性的货真价实的吃食,既是父母平日里日积月累省吃俭用的积累,更是家里三小儿心心念念垂涎三尺的美筵,嘴里的土话说就是喉咙里伸出了爪爪想抓食儿,想象中抓耳挠腮的猴急,就是这个样儿,实则是掩饰不住的饥饿感。
依稀记得最早包粽子的情景,母亲用手将前一天水泡过的两匹粽叶围作成尖底的桶状,抓进一把米用筷子舂紧,双手将其挤压成立体的三角形,按压进去一颗焉不拉几的红枣再把余下的粽叶围上来作盖并把粽子体裹紧,用草绳捆得严严实实,一个生粽子便做好了。根据粽叶的大小包出来的粽子也有大小,根据泡米的多少就包多少粽子,包完就将粽子放进大铁锅里沸水中煮,嗅到米味飘香,再煮上一阵,揭开锅盖,热雾飘散见粽叶已经成了褐色,棕熟了。那时家家户户用火烧的是木柴或者煤球,煮粽子的时候,我的任务是拿一把大蒲扇,一边煽火,一边加柴,炉火正旺,热气喷吐,直勾起心中那份填平饥饿一饱口腹和对美食的渴望,那个时刻的人生希冀丰满而幸福,哪里还来念及这是什么节日,源自何时还纪念谁谁之类,满脑子充满一个吃字。粽子端上桌,稍冷,母亲用剪刀把草绳剪断撕开粽叶,白花花的粽子就掉进孩子面前的碗里,她说筷子把粽子搛起蘸一蘸碟子里的白糖,就更好吃了。孩儿们照办,果真美味,更是狼吞虎咽三口两口下去一个,两个,就不及小儿拳头大小的两个粽子,呼啦一下不见了,只剩桌上一堆粽叶和草绳。对着一家人探望的眼神,母亲无奈叹口气,说没有了,这就算今天中午的午餐呐,下半个月的粮票还得省着吃。父亲只吃了一个粽子,象是带点哭腔说,都是老爸无能啊,没本事,东拉西扯才凑了这么点东西。这音调让孩儿们鼻尖丝丝发酸,失望地砸砸牙巴舔舔嘴悄悄地散去。那时我们住的是筒子楼,家家户户的煤炭炉都放在过道里,谁家煮什么食炒什么菜一目了然,那时节好多家里还不见煮粽子的痕迹呢。
随日子好转,以后每一年的端午节粽子有些变化,有时加进去了腊肉或者香肠,有时夹进去了盐蛋黄,粽叶里还滴了香油,煮出来扑鼻地香,依然勾起心中的馋虫。再后来,泡过的糯米,添加甲鱼的裙边、卤牛肉、蟹肉、象拔蚌、龙虾和基围虾肉,包裹在精挑细选大小适宜的新鲜粽叶里用蒸笼蒸熟,出笼趁热上到高档餐厅的桌面,可谓小丫出闺即登大雅之堂。 平常人家餐桌上的粽子,至少保了管够,添了油水和肉类。人们过节的讲究也日渐隆盛,分送精美的粽子礼盒、家家挂菖蒲艾叶、人人佩香囊、举办划龙舟的大型赛事,祭祖祭先人祭屈原,一片生机盎然。
端午节的兴起、绵延、循环太长,一些变故、世象、世态变化悄然起伏,酿成故事。我们小时候听到的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兴起的节日。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因为主张联齐抗秦被贬嫡,流放期间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是年5月初5,屈原在绝望中抱石偷汨罗江而死,以身殉国。百姓处于对他的爱意,在这一天划龙舟去救他,仍饭团到江里喂鱼使鱼类不去伤害他的身体。
事实上,屈原自己曾经也过吃粽子划龙舟的端午节,因为这个节的由来比他早出上千年。端午节源于上古时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于全年最“中正”之位,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龙舟及龙文化贯穿节日始终。
对于没有信仰没有宗教的国人来讲,杂乱无章的大脑总得找一个魂来凝聚或安放。产生的想法对天的臆想总得找一些个“具象”或者“偶像”来依附来寄托,一些个农户早年在堂屋祭奉列祖列宗外,神龛里供奉太上老君、释迦摩尼、菩萨、土地爷、至圣先师、关公等等一堆被视为“神”的木材、石头、玉质雕塑像,每一个都有来头,故事传说有理有据也很美好,似乎这样才真实可靠,但着力细究又都虚无缥缈。时间走到了战国时代,出了个屈原,又是大诗人,又契合王朝倡导的“忠君爱国”说法,于是朝野发力推介,偶像有了精神也就有了载体,那时的信息传播分割,南北方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的传说,找到具象就有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稍加考究那故作高深的来由和神龙见头不见尾的学问,又煞有介事地成为足以阐述深邃解析历史的大书,且可以连篇累牍以为学问。
屈原是大诗人不假,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创始人,被后世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写下的《离骚》、《天问》《九章》等名篇,不仅朗朗上口,表现俊朗,而且情感丰富,思想深邃。屈原原本贵族世家,早年即为朝廷高官,主张变法图强,联齐抗秦,因为政见不合,被权臣排挤,皇上两次将其流放,前后长达23年,从来锦衣玉食的官人行走在汉水、沅水、洞庭湖畔的流放地,见识了底层百姓的艰辛,郁思朝廷的尔虞我诈,苦吟人生的家国情怀,喷发出难以抑制的《天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瑰丽诗章横空出世。
屈原是“忠君爱国”“的大忠臣不假,为强兵富国,主张变法图治,面对强秦的侵略,主张联齐抗秦,即使两度遭流放仍不放弃自己的主张,忧国忧民,以致于闻知楚亡,竟跳汨罗江自尽。但是,他忠于的是皇上,爱的是朝廷,这一点不容置疑。倘若不遭受不公平的贬嫡,他就不会看见或者体会到社会的另一面,也就不会从厚重的脑海里渀出深刻的诗句。
遭屈、贬黜、受辱,对屈原而言承受了不能承受的精神痛苦,以至于以生命决绝于人世,然而正因为有这样的精神磨砺才诞生了文学史上这颗瑰丽的明珠,二十五篇辞赋字字句句仿佛都能窥见他奇妙而绚丽的灵魂。中华民族以“端午”这个隆重的节日来祭奠这位伟大的诗人,虽然有些牵强有些附会,但民心所向,必将传之千秋万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诸多金句连同他的璀璨华章历经二千余年而经久不衰,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挂在嘴边,写在案头,时时显现,不仅仅是端午,也不仅仅是说道屈原。
传统文化或者说国人的精神世界总要寻一个具象以为灵魂,实在找不到哪怕就杜撰一个万世说不清道不明的“道”来膜拜来诠释。不过,有了屈原,这端午节不仅更有文化意蕴,还围绕了一个崇高的灵魂,粽子食之有味,龙舟赛之奋发猛进。
端午,正午,展示出中华民族永远不灭的阳刚之气。
【作者简介】宋庆华,职业警察,偶有文字见诸报刊网台。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