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

发展生态经济守住“金山银山”

发布时间:2024-04-27 15:59:0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绿色发展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三年疫情和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针对当前经济形式和产业发展方向,应牢牢抓住并找准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的关键措施,广泛凝聚思想共识,汇聚攻坚合力,共谋人民群众福祉。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设“美丽中国”,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深刻认识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改变在生产、消耗、排放等环节的传统生产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不断突破、环境治理体系不断规范、市场调节措施不断增多,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改革走向“深水区”。把生态环境保护置于绿色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全面推动绿色生态经济发展。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全面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生产方式绿色化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空间得到拓展,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益完善,生态文明意识明显提升。但总体上看,生态环境保护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部分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上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难以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欠发达地区交通不便, 经济区域边缘化,工业经济发展主要依托资源开发,大多属传统制造业,工业发展受生态环保限制,在诸多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始终坚持扎实推进增量扩张与存量优化、产业融合与资源整合,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着力提质发展绿色生态工业。

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

   1.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十四五”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保持GDP 增速的目标,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部分地方已经接近处于临界状态,随着人口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城市的发展瓶颈日益凸显。“减污降碳”是“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新要求,企业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性较大,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较大,协同推进污染减排和降低碳排,从严从紧控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势在必行。

2.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足。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地涌入城市,促使城市房地产建设与开发加快,部分生活污水无法接入污水管网,个别污水管网改造不彻底,雨水管网可能与污水管网分流不彻底。落实“河长制”,提升水质做好源头防治,必须彻底解决城市污水管网基础建设问题,同时城市建设应首先考虑城市长远发展和市民健康,要充分考虑城市污水管网收集能力。加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投入运行保障资金,乡镇生活垃圾还需完全做到无害化处理,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降低固体废物收集处置成本。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足。

工业企业分布不平衡,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人们日常所需的建材、砂石、砖瓦等要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区域购买,导致部分区域内时常出现河道偷挖盗采砂石。工业企业规划不合理,不利于区域经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出现同类行业蜂拥而上,特别是污染行业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期盼。

4.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不足。

工业企业区域内资源利用率低,固体废物不能变废为宝,不能得到资源化有效利用。粗放的开采、传统的工艺,难以支撑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现有产业结构以原始开采为主,没有精加工等配套产业做支撑,导致大量税收流失,也不利于当地长远经济发展。一些区域过度发展畜禽养殖,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种植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低,农业种植越来越少,对农肥使用率越来越低,畜禽养殖废物收集后没有利用处置的地方,大量的畜禽养殖废物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发展思路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着力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高标准提升环境质量、构建一体化现代治理体系,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中国”。

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增强生态环境竞争力,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支撑点,实现更有活力、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2.坚持统筹推进、精准施策

统筹推进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协调发展,推动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相融共生。聚焦特征生态环境问题,精准施策,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打造生态环境治理新典范。

3.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共赢

坚持创新驱动,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政策、新模式。共同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进一步发挥特色和比较优势,开辟生态富县、美丽惠民新路径,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4.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事业单位全面负责、公众自觉践行,全社会广泛监督的工作格局。强化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共建共享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

(二)具体举措

 1.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生态经济体系。

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气候环境、特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等产业。充分利用特色资源优势,依托好山好水好资源,盘活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利用的大文章,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把关督脉。

2.以科技为支撑,提升绿色发展质量。

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要加大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大力研发应用绿色、节能、低碳、循环、环保、生态等领域技术,让绿色发展具有坚实的技术支撑,不断增强绿色发展的驱动力。科技赋能绿色农业,在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旅游业、开发生态农产品、开发健康产业等方面,加大绿色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绿色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3.以动能转换为引领,提高绿色发展效益。

经济发展对能源和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加强新旧动能转换,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全面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新理念、新方式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业态,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坚持向绿色生态要市场、要效益、要品牌,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大力发展有技术含量、就业容量、环境质量的绿色产业,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努力走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4.以节能减排为根本,凝聚绿色发展共识。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既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方式的革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又倡导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只有把低碳生活、节约能源资源内化为每位公民的自觉行动,绿色转型才能取得实效,生态文明建设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全面开启绿色生活,提倡绿色饮食、鼓励绿色居住、普及绿色出行、发展绿色旅游,构建全社会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新格局。引导公众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凝聚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观念认同、价值共识和磅礴力量。

五、结束语

生态环境保护关键在生态经济发展转型,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今时代最重大的难题之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要强化总体谋划、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和城市绿色发展格局,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时段,实施综合治理攻坚,同时要加快构建环境治理体系,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公众参与的“政、企、民”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充分运用监管、市场、信用多元手段打好环境治理“组合拳”,推进法治、经济“双轮驱动”支撑环境治理和推动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 (达州市万源生态环境监测站 王克廉)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