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 蒋德安)近年来,华蓥市民政局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契机,主动聚焦民生诉求,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水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提高服务水平有实功
救助申请办理便捷化。将城乡低保、低保边缘家庭、特困人员、临时救助申请以及办理进度、救助结果等事项纳入全市政务服务事项,搭建“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救助平台,推行“智慧救助”综合服务模式,实现全程网办、“全市通办”“一件事一次办”。
事项分级完善清单化。制定《华蓥市贯彻落实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意见任务清单》,修订完善救助服务事项实施清单及办事指引,全面规范管理权限与职责,全市社会救助服务事项由原来的31项优化合并为22项。根据困难群众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和救助需求,将困难群众划分为一类(主要包括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二类(主要是低保边缘家庭)、三类(主要指因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重大疾病等导致基本生活暂时性陷入严重困境的其他人员)3个类别,分类实施精准救助。
业务能力提升常态化。采取座谈研讨、实地走访、包片督导、个案分析等方式,开展社会救助工作专题业务培训、救助法律法规日常宣传,重点围绕政策落实、提质增效等全方位剖析讲解,为市镇两级经办人员进行政务服务政策解读及实操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经办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优化服务环节出实招
优化办理流程。将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认定环节由原来的受理、公示、审核、审批、办结、送达等6个,调整为受理、审核、确认3个,进一步优化救助申办流程。
缩短办理时限。出台《关于规范社会救助有关审核确认工作的通知》,将全市救助对象申请事项承诺办结时限由45个工作日缩减为30个工作日。试点低保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承诺办结时限为20个工作日。畅通困难群众救助绿色通道,将急难型临时救助由月审批制改为周审批制,救助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
精减办理材料。探索低保审核确认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建立诚信审查制度,对经审核认定为诚信申报对象的,可依据申报信息予以优先确认。
加强服务管理办实事
主动回应群众关切的焦点。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救助申请和资金发放信息透明度等问题入手,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优化全市社会救助系统功能,确保困难群众可通过“惠民惠农资金发放监管系统”和“广安--阳光审批一卡通公众号”手机APP实时查询救助申请进度及救助金发放情况。同时,加强信息共享,合理利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充分发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作用,及时将相关线索和预警信息推送至乡镇(街道),为其组织开展线下核查摸排困难群众提供数据支持;依托“天府救助通”平台,进行拉网排查,对监测异常数据迅即核查并分类动态管理,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告知申请救助事项,有效提升救助主动性。2023年累计新增低保对象2133人,清退不符条件低保对象2089人,低保保障率为5.76%,人户比为1.68,城乡低保人均月补差分别为396.87元、258.37元。
高效疏解群众办事的堵点。建立快速响应、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监督反馈整改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社会救助首问责任制。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瞄准因病、因灾、因残等返贫致贫因素,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人员纳入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救助;聚合救助信息,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行业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部门联动机制;主动向社会公开市镇村救助服务电话及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认真梳理救助台账,开展各类诉求信息收集工作;对于市政务服务热线及省、广安市及华蓥市信访平台转来的救助问题,及时调查核实、办结回访,同时反馈办理结果,2023年全市未出现一起因救助不精准赴省进京信访件。
有效减少追责问责风险点。建立完善全市社会救助容错免责机制,印发《社会救助工作容错免责清单(试行)》,充分激励民政干部担当作为。运用惠民惠农大数据监督检查数据资源,每月对在册救助对象信息集中比对,督导各乡镇(街道)对检出问题线索调查核实,有效降低追责问责风险。
提升服务效能见实益
整合平台提效能。在12个乡镇(街道)设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救助服务窗口,在107个村(社区)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站,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融合线上线下社会救助申请渠道,在城乡低保、临时救助对象等申办事项通过市政务服务统一受理平台办理的基础上,同时接入“天府通办--欢蓥办”手机APP,在全市范围内,实现线上线下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高质量服务。
主动沟通显效能。针对原审核确认程序中核对时间较长等问题,主动沟通协调相关部门,将申请救助家庭资产的核对频次提高到每月1次,车辆等核对信息可做到日查日结,困难群众救助申请审核确认时效大幅提升。
多点发力增效能。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全面打造救助“新品牌”、探索救助“新机制”、拓展救助“新路径”,深化“民政有爱•爱护弱小、民政有情•情系老人”等救助品牌创建,积极实施“临时救助”“先行救助”“跟进救助”“一事一议”等措施,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多样化救助帮扶。截至目前,今年已通过多种救助方式救助426人次。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