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盛开
清末的成都北门外府河水道上有座万福桥,桥的北面有个城隍庙。一到夏季,城里人便蜂拥来此乘凉、饮茶;每逢清明中秋等节气,城隍出游更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有一对年轻夫妇男的叫陈春富,女的叫温巧巧,见这里地段好、人气旺,便选在桥头租了一个十分简陋的茅草屋,开了家便饭铺子。这一对陈氏夫妇因为本钱有限,只是随便卖点小菜、便饭,为来往的人们提供些茶水。
这家便饭铺子附近有一家王姓豆腐房,那儿做的豆腐细嫩绵滑,很受欢迎。这位卖豆腐的王老板时常与陈氏夫妇搭伙营销,每天在便饭铺子门口摆上几板豆腐,以供客人挑选购买。当时有一班运送粮油的挑夫,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干活,待他们进城送完粮油回到万福桥的时候,早已饥肠辘辘、又饿又累。这些挑夫便来到陈氏夫妇的便饭铺子,将油篓倒立在一个饭钵上,接下油篓里的余油,然后三五相凑,找附近的猪肉贩子买几两猪肉,再买上几块豆腐,将这些食材一并交给老板娘温巧巧,请她帮忙代烧。
这个温巧巧性格开朗又聪慧能干,她知道下苦力的人通常饭量大、胃口重,便把客人买来的猪肉剁碎,和豆腐一起烹煮,又加入自制的辣椒面和花椒,这样做出来的豆腐不仅热辣红亮、形整不烂,有麻、烫、嫩、香、鲜等风味,而且好吃不贵,挑夫们吃起来下饭解馋,非常喜欢。
后来这道菜渐渐在成都流传开来,成为当地著名的家常菜。据说这个老板娘温巧巧长得白净可人,可他丈夫陈春富却是一脸的麻子,街坊们都叫他陈麻子,那温巧巧是陈麻子的老婆,大家便戏称她为陈麻婆。后来陈麻婆的豆腐美名远播,大家就给这道菜取名叫“麻婆豆腐”。
当时这道麻婆豆腐不仅深受普通百姓的喜欢,而且很多文人雅士都非常青睐。据说有位文人在便饭铺子里品尝了这道菜以后,还特地赋了一首诗:
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
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