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突破“四好农村路”建设养护瓶颈

发布时间:2020-01-12 13:42:3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走进重庆“两会”系列报道之⒇

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李博报道)【编者按】结合人民政协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人民政协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联系。人民政协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色之一。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民盟市委会徐素环 重庆市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发展,近五年累计投入54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5万公里,行政村通达率、通畅率均达到100%,其中“四好农村路”13.9万公里,通达、通畅率分别达91.3%、61.3%,路网密度居西部第一,奉节、万盛等地区还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然而,我市“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养护还存在建设缺资、环保受限、养护不力三大瓶颈。

建设缺资。一方面,补助资金偏少。目前,“四好农村路”建设市级补助标准为40万元/公里,但区县实际建设成本高于40万元/公里。如长寿、荣昌、奉节等区县建设成本均在70万元/公里以上,城口、巫溪等渝东北偏远区县突破100万元/公里,差额部分需区县、乡镇、村社自筹,筹资渠道主要依靠区县财政配套、融资贷款、乡镇配套资金、土地复垦资金、社会捐资等传统筹资方式,加之国家对政府负债进行严控,基层筹资困难。另一方面,建设成本上涨。受我市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工项目较多及国家环保督查影响,砂石等建设主材料供不应求,价格涨幅较大。据了解,建设主材料价格从2018年起猛涨,与2017年相比,水泥价格上涨30%以上,石粉、碎石上涨100%以上,且仍呈上涨趋势;以奉节县为例,2017年平均每公里仅需用资75万元,2018至2019年需要90万元,平均每公里成本上涨15%。价格大幅上涨导致部分项目流标,或部分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后等待观望,延迟开工甚至久拖不开工;比如,长寿区受“四山管制”影响,石材价格已从2017年的60元/吨暴涨至目前的100元/吨,加之其它建设材料价格也相应上涨,导致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流标达10余起,已中标的30余个单位也因建设成本上涨迟迟不愿进场。

环保受限。据统计,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全市共有20个区县664个建设项目处于自然保护区内;比如,綦江区共涉及9个街镇55个项目、115公里通组公路项目处于自然保护区内,其中17个项目52公里涉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21个项目37公里涉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18个项目26公里涉及森林公园等其他自然保护地,影响36个村民小组上万人通达、通畅。市级相关部门虽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四好农村路”通组公路建设处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内,必须通过市级主管部门办理林业审批手续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手续方可动工建设,其办理手续需聘请第三方单位开展前期工作,费用高、耗时长,且取得相关许可难度较大,导致部分通组公路项目推进缓慢。

养护不力。当前,农村公路养护补助标准仍然使用2015年《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执行县道7000元/公里·年、乡道3500元/公里·年、村道1000元/公里·年补助标准。近年来,人工和材料不断上涨,养护成本增高。目前,县道养护成本需2万元/公里、乡道需7000元/公里、村道需3500元/公里,而现有补助资金仅达到目前养护成本的50%,不能满足应有的养护需求,公路通行能力受影响较大。此外,农村公路常遇水毁灾害等,加之农村公路没有大、中修资金安排,导致路面破损严重,且得不到及时修复,存在“由通畅返不畅”现象。比如,2019年4月,万盛地区遭遇持续强降雨,造成76条农村公路不同程度受损,因无地灾水毁专项资金,部分公路至今未恢复通行。

为此,建议:多措并举,突破“建设缺资”瓶颈。建议市交通局牵头,市财政局等单位配合,研究调整农村公路建设补助办法,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提高补助标准,并对补助经费实行与市场挂钩的弹性增长制;将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发展、旅游开发、客货运输等统筹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参照国、省道模式,设立农村公路大中修、水毁地灾等专项资金;积极协调金融机构适当放宽农村公路建设融资门槛,拓宽融资渠道,破解因成本上涨导致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出台政策,突破“环保受限”瓶颈。建议市政府研究出台政策,解决自然保护区内项目建设受限问题,明确在不扩大建设规模、不增加生态损害的前提下,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加快工程落地速度,对自然保护区内已经存在的泥结石公路实施公路硬化,改善群众出行。施工中加强对工程的日常督查管理,杜绝出现违规建设和破坏生态等情况。

创新思路,突破“养护不力”瓶颈。建议市交通局牵头,建立市级“大交通网”,将全市道路(含乡镇、村社道路)全部入网监管,统一铺设(安装)监管网络至乡镇,融合查询、监控、救援等功能,配套“定位动态监管”系统,实现一网管交通;鼓励区县建立农村公路“路长制”,明确农村干线公路、重要联网公路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落实各级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深入推进道路隐患整治、强化交通违法查处、完善交通设施、改善交通秩序环境等全方位综合治理;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对农村公路病害进行整治,对相关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公路养护专业基础培训,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专业化模式转型。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