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走进重庆“两会”系列报道之⑿
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李博报道)【编者按】结合人民政协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人民政协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联系。人民政协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色之一。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民盟市委会潘雪梅 近年来,我市以首批科技金融试点城市为契机,建立了包括股权投资、债权融资、众筹募资和科技金融服务为重点的科技金融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促进技术与资本有效对接。虽然我市在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面临一些现实困难:
创新性科技成果供给不足。2018年,全市技术交易额约占全国的1.68%,仅为北京的5.33%,创新性科技成果供给不足。
科技型企业数量总体偏少。截至2018年,全市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2504家,仅占全国总数的1.33%,居全国第18位,是广州的22.76%、四川的47.23%;累计入库科技型企业11026家,与成都44396家和广州超17万家相比差距很大。
科技金融融合水平较低。重庆股权投资机构数量及规模总体偏小,股权投资案例数及投资金额约为北京的2%;科技信贷总体规模偏小,信贷促进科技创新机制还不完善;企业资本市场融资能力较弱,A股上市企业重庆仅50家,而四川有125家;科技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很少开展科技担保和保险业务,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
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环境不优。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银行业开展科技信贷业务相关的政策支持和管理办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缺乏科技金融融合综合服务专业平台,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尚未成熟;专业人才缺乏,具备科技、金融运作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价值缺位,缺乏完善的中介组织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咨询和投融资经纪服务,缺乏成熟的知识产权处置专营机构。
为此,建议: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培育投资标的。一是加大科技企业培育力度。大力开展“双创”活动,以科技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为科技型企业培育的核心载体,营造良好氛围,培育科技型企业。二是强化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传统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三是重视科技型企业引进。瞄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引进优秀科技型企业;重视优秀科技成果来渝转化。四是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据库。建立“优秀科技型企业信息池”,为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金融服务提供高质量企业源和项目源。
完善服务体系,优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环境。一是完善科技金融平台建设与服务网络。加快建立重庆科技金融服务大平台,实现科技金融供需双方信息的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建立科技型企业的信用数据库。二是完善科技金融风险分摊机制。对于政府、担保机构、金融机构和科技型企业之间各自的收益和风险进一步设定合理的比例。三是加强科技金融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重庆本土的科技金融专业人才;建立健全科技金融人才引进机制,探索“资本+人才”服务模式,实现人才引进与科技创新双赢。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协会在政府、企业和投资机构之间的桥梁作用,依托行业协会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
以建设中国(西部)创投高地为契机,大力提升科技金融融合水平。一是坚持“以资本吸引技术”。进一步加大创业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风投创投发展,增强种子投资引导基金、天使引导基金和科技创投引导基金实力,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组建基金,丰富基金品种,做大全市基金规模。二是加强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鼓励银行建立专门的审批机制和资信评级制度,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政策高效落地。三是创新科技金融机制。探索设立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科技支行或特色支行。四是探索投贷联动投融资新模式。支持商业银行与VC/PE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支持商业银行与科技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合作,开展投贷联动。
完善融资体系,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一是推动科技型企业挂牌上市。鼓励科技型企业利用境内外主要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重庆股权交易中心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募集发展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对接“科创板+注册制”改革,遴选一批成长潜力大的优质科技型企业,纳入全市科创板拟上市企业储备库,加快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二是加快发展科技保险业务。完善科技保险的多部门协调机制,出台和完善科技保险扶持政策,如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主体投保科技保险,为科技创新提供风险保障。同时,促进保险机构不断创新科技保险产品,加大科技保险宣传力度,扩大科技保险覆盖范围。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