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走进重庆“两会”系列报道之⑾
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李博报道)【编者按】结合人民政协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人民政协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联系。人民政协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色之一。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民盟市委会竹隰生 近年来,我市围绕基础技术、人工智能硬件和应用等三大核心环节,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调研发现,随着对相关产业人才需求的逐步增加,我市人工智能人才凸显出三类供给不足:一是总体性供给不足。据《领英全球AI人才报告》数据显示,我国AI人才拥有量前十的城市中,北京和上海的AI人才数量超过60%,成都、西安这两个西部城市分别位居第六名、第十名,而重庆未进前十。从企业反馈来看,我市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存在全方位短缺。二是结构性供给不足。据《2019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人才蓝皮书》显示,2019年我市大数据智能化相关专业毕业生从事科研类岗位的只占到0.65%。这反映出,我市人工智能人才大多集中在浅层次技术应用创新上,核心、基础层面的创新人才欠缺,整体结构失衡。三是质量性供给不足。我市高层次、高质量AI人才供给保障不足。
2019年,我市高校大数据智能化相关专业毕业生中,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历仅分别占到1.4%和0.1%。同时,我市相关学科实力也不够强,以电子信息为例,全市41个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只有重庆邮电大学3个学科和重庆大学2个学科与之相关,且学科影响力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专项政策不多。目前,我市尚无专门针对市级人工智能产业紧缺实用人才方面的专项政策。现有的举措相对分散,缺乏特色,针对性不强。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我市的政策竞争优势较弱。
资源平台较弱。市内高校人工智能及其相关学科总体实力较弱,人才培养的量与质均难以保障;虽然近年引进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等,但整体能够对接人工智能产业的研究院(所)还不算多,吸引相关人才的作用发挥不足。加之在渝的人工智能企业大多还处在产业结构层次的中下游水平,对促进重庆集聚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效果有限。
路径导向不明。我市对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路径选择还不够清晰。虽然政府部门、高校院所、相关企业都表达了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极其缺乏的感受,但对需要补充哪些类别、哪种层次的人才却又不十分清楚,笼统的人才欠缺感实际上就是源于对如何布局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缺乏顶层设计和操作路径。
配套环境不优。虽然市级层面出台了许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智能制造企业、人工智能企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招商引资、财政扶持、产业基金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不少具体涉及资金、场地、人才、税收等专项政策还亟待出台。
为此,建议:强导向,着力完善引才育才政策体系。一是研究出台有利于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大数据智能化发展产业人才新政。二是梳理现有人才政策,加快推进各项人才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优良环境。三是完善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除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外,要重视中低层级产业人才的引进培育。四是适时根据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阶段变化,做出政策调整。
蓄动能,着力加强产业资源平台建设。一是以市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为突破口,大力培育人工智能相关优势学科,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发挥好本地高校对人工智能产业的育才作用。二是将引进院所、新增院校工作与人工智能产业规划布局有效衔接,有针对性的引进一批国内人工智能学科较强的高校在渝开设分校。三是在大力引进人工智能企业巨头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培育。四是充分发挥企业培才引才的主体作用,研究出台专门政策,积极培养和引进企业急需的具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和技能性人才。
提效率,着力厘清产业人才供需实情。一是理清我市在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特色及重点,为我市出台人工智能产业领域人才政策奠定基础。二是细化重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及路径,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匹配的人才政策及人才培养发展战略。三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结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产业规划、企业需求等,定期发布人工智能产业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指导目录,为主管部门精准施策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
增活力,着力优化产业引才留才环境。一是继续统筹实施好“两江学者”“鸿雁计划”“特支计划”三大人才政策,培育壮大我市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队伍。二是学习借鉴上海、广东、浙江等地经验,在创业投资、融资担保以及技术成果入股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档、一企一策的量身定制。三是提供人才引进奖励基金,激励企业研发机构引进创新领军人才,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申报各种国家级和市级的人才专项支持基金。四是搭建一些大项目、大平台,为市内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团队与国内外顶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搭建合作桥梁。五是理顺企业、院校之间的人才交流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和学术界进行人才流通,促进校企合作对接。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