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

提高高等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发布时间:2020-01-12 13:17:2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走进重庆“两会”系列报道之⑦

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李博报道)【编者按】结合人民政协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人民政协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联系。人民政协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色之一。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民盟市委会谢新 近年来,我市高等教育积极对接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日益贴近重庆发展需求,规模、质量和效益均迈上了新台阶。然而,调研发现,我市高等教育服务重庆产业发展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不足”。2018年,我市10.83万本科毕业生中,工学毕业生约占20%;18个专科专业大类中,土建、电子信息和制造类毕业生约占10%。我市每年需要的制造业人才为4.7万人,实际可供给2.7万人。铸造、焊接、机件加工、机电等传统制造业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人才缺口较大。

学科专业与产业布局“衔接不优”。我市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倾向明显,对学生就业前景、产业发展趋势预判不足。我市“一流学科”建设40个名单中,与重庆“1+6”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工程类”学科仅有7个,且不同学校重复达2个,仅占13.16%,与重庆产业布局不匹配。

高校科研与产业升级“互动不良”。高校科研与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关系尚待加强,在科研选题、团队建设、平台打造、人才支撑等方面对重庆产业升级和产品竞争力提升的贡献还不明显。同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缺少便捷的转化平台,科研成果产业转化利用率低,难以适应重庆产业持续发展需要。

为此,建议建好“蓄水池”加强产业人才储备。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产业发展,研究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将“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融贯通,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制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协同规划,确定高校招生、培养规模,增加产业人才储备,打造产业人才“蓄水池”,满足产业人才供需要求,精准培养并供给重庆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探索高校内涵建设。在我市高校 “双一流”建设基础上,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把握“有特色”和“高水平”两个关键点,重点解决好“培养目标、师资实力、科研水平”三个问题,围绕重庆产业布局和转型升级要求,按照“一校一策”原则,打造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学科。

专业设置坚持“两大原则”。坚持“紧扣产业”原则,树立“高校布局在产业上”的思想,专业设置长期规划面向产业发展、短期发展面向当前产业发展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坚持“进退平衡”原则,结合我市产业发展要求,完善专业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既适时淘汰过时专业,又避免短时期齐设同质专业。

当好“孵化器”优化评价体系。改革对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服务行业产业发展的能力。减少对学校的内部评价,加强对学校的外部评价,将外部产出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如将高校科研对经济产业的贡献率纳入对高校科研工作的考评考核当中,将毕业生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等作为对高校的评价指标,将服务国家和重庆发展战略的贡献作为对高校的评价指标。

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大力实施高校创新引领计划,支持大学城、北碚、南岸等区域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大力培育原始创新成果,为孕育“大科学装置”寻找突破口;引导有条件的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中试基地、研究中心、研究所,为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提供平台。

做好“催化剂”实施“高校能级”提升工程。盘活“存量”。坚持分类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强化现有高校服务重庆经济发展的能力。用好“增量”。继续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高校,形成“鲶鱼效应”,激活市内原有高校的发展活力。

构建“嵌入式”协同共建机制。市级部门、区县政府酌情拿出相关建设项目的部分环节、任务,接纳高校学生进入、参与实际或仿真实践,支持高校人才培养融入重庆发展之中。高校也应围绕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行课程、教学、实践的策划与运作,找准专门人才培养实践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实现与重庆发展的同频共振。

实施“输血”增效工程。通过政府专项债券,设立“高等教育服务重庆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统筹支持高校建设发展;借鉴混改经验,探索国外资本、民间资本参与高校办学新途径;探索建立“政企校”横向担保基金,鼓励企业实施产业技术升级购买服务,由政府担保学校发展转向产业担保,促进高校参与竞争的能力。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