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走进重庆“两会”系列报道之⑥
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李博报道)【编者按】结合人民政协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人民政协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联系。人民政协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色之一。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民盟市委会温涛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编制好“十四五”规划,需要正确研判重庆所处历史节点:
把握“四大判断”。历史方位变了,但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差异悬殊、“两个欠发达”的特殊市情没有变;战略目标变了,但“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变了,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没有变;外部环境变了,但重庆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
抓住“四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彰显出重庆在国家版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既是对重庆的鞭策,更是重庆亟待抓住的“四大机遇”。
三是发挥“四大优势”。用好“区位优势”,坚定不移在西部内陆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用好“生态优势”,悟深悟透“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用好产业优势,积极增加“经济体量”担当“大支撑”;用好体制优势,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城市提升。
为切实编制好“十四五”规划,我们建议:理念要新。对标对表总书记要求和中央部署,树立“大战略思维”,着眼“两点”、立足“两地”、围绕“两高”、紧扣“三个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切实体现重庆在全国战略版图中的定位和站位。既编制“十四五”规划,又前瞻重庆2035发展愿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既瞄准长远、高点站位,又立足当下、稳扎稳打,确保“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方法要新。编制“十四五”规划要坚持“三改变”:推动公共财政与五年规划紧密结合,安排专门的五年规划实施资金,改变财政预算与五年规划“各说各话”的现象;推动政府绩效考核与规划指标紧密结合,改变考核指标与规划指标“两张皮”的现象;推动“多规合一”,编制综合性发展规划,改变其他规划与发展规划“貌合神离”“九龙治水”的现象。
模式要新。探索建立“统领式”编制模式,增强“十四五”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市级和区县级层面,每级政府只编制一个发展规划。政府各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不再编制五年规划,改为根据本级政府的五年规划编制五年实施计划,并报同级发改委核准。经核准的各部门五年实施计划将作为监督考核各部门尽职履责的重要依据。
内容要新。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见点、见面”“见城、见乡”为原则,编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 “政策篮子”,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推动成渝地区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既登高望远,又务实可行,做到可操作、可评估、可衡量、能落地。
举措要新。深化“五抓五促”,彰显重庆“五美”。 一是抓大数据促智能化,彰显产业素质之美。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和绿色经济,打造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二是抓大开放促国际化,彰显开放包容之美。加快建设出海出境大通道,大力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三是抓大保护促绿色化,彰显山水自然之美。更加关注绿色发展,筑牢绿色屏障、建设绿色家园、构建绿色机制、培育绿色文化,构建“大山大江大城大美”总体格局,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四是抓大城乡促融合化,彰显城乡特色之美。更加关注城乡高质量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实现“乡村,让人们更向往”。五是抓大文旅促品质化,彰显人文精神之美。打好“三峡牌”“山城牌”“人文牌”“温泉牌”“乡村牌”,让巴渝文脉“留”下来、“露”出来、“串”起来、“靓”起来,打造“近悦远来”的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