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0-01-12 13:14:3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走进重庆“两会”系列报道之⑥

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李博报道)【编者按】结合人民政协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人民政协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联系。人民政协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色之一。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民盟重庆市委会王林 我市是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拥有我国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行业门类,制造业总规模接近2万亿元,长期占我市GDP比重的1/3以上。然而,我市制造业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规模工业企业2019年1-10月利润总额下降7%。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从发展理念看,重“价格竞争”,轻“价值竞争”。我市制造业“大而不强”,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高端需求和新兴需求领域产品供给不足。以汽车产业为例,我市曾经是“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然而,我市2018年汽车产品出口均价每辆0.77万美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我市的汽车厂商普遍以低端汽车为主,单车价格平均8.5万元,比全国平均价格大约低5万元。据评估,我市2019年先进制造业发展指数仅在全国排名13位,毗邻的成都排名第8位。

从体制机制看,重“政策出台”,轻“落地见效”。目前,服务型“数字政府”建设未能跟上,政府机制创新未能同步;政策措施不适应发展需求,难以落地。2017年以来出台了50多个扶持企业的市级以上政策文件,汇编成册多达470页,名目繁杂,流程繁琐,造成企业消化困难、耗时费力。与此同时,我市规模工业企业2018年每百元收入成本为85.14元,比全国平均成本高出1.26元;物流成本和人工成本平均上涨10—15%。

从产业布局看,重“双核驱动”,轻“多样互补”。我市制造业呈现电子产业、汽车产业“双核驱动”的格局,二者相加占据了制造业的半壁江山。其他产业占比过低,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导致旧动能惯性强大、新动能挖掘不足。国际上很多产业门类相对偏科的城市(美国“汽车城”底特律、“钢都”匹兹堡等)都因为产业的更新迭代而衰落。

从转型升级看,重“政府引领”,轻“动力激发”。目前,“政府部门热、企业主体冷”的现象较为普遍存在。在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政府步伐相比企业超前,“取代”企业成为了现阶段的转型升级推进主体。同时,中小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普遍缓慢,能力不足、技术储备不足导致“不会”转型升级;投入风险大、效果不确定导致“不敢”转型升级;依赖原有路径、不愿跳出传统发展模式,导致“不想”转型升级。

为此,建议:注重“三个跳出”,强化创新驱动 跳出技术改造的局限,推动企业系统性改造。发挥政府引导基金“撬动作用”。设立制造业创新发展基金,积极弥补“创新短板”,力争到2025年产值3亿元以上的规上企业全部设立研发机构,产值1亿元以上的规上企业70%设立研发机构。细化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资助标准。出台政策,明确对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改造、网络化改造、绿色化改造的资助标准。创新融资支持模式。针对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应用数字技术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益时面临的资本周转不够、流动资金不足等问题,创新金融政策和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跳出单个企业提升的局限,推动制造业整体跃升。实施“点线面体”提升路径。按照因产制宜、因时制宜、分类施策的思路,制定分行业、分领域的转型升级路线图与推进指南,“点”上示范引领,“线”上产业链联动提升,“面”上业态聚集融合,“体”上优化产业生态体系。加快支撑转型升级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围绕生产管控透明化、设备远程运维、供应链高效协同、研发设计协同等需求,发展研发仿真模型、业务流程模型、机理模型、数据算法模型等工业模型,实现行业经验、技术、原理等行业知识的模块化、代码化、软件化,加速推动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和行业数字化装备的创新发展。坚持“以资本吸引技术”。鉴于创新性科技成果不足的实际,探索设立北京基金、美元基金等,对接发达地区和国家科技创新资源,引进外地优质技术、项目、企业,助推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

跳出制造业改造的局限,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技术服务业。支持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有体系化、行业化能力的数字化服务企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发展,以数字化技术、产业链协同和平台化服务帮助传统制造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研发服务、信息服务等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完善第三方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商务咨询服务,积极发展品牌服务业,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坚持“三大思维”,优化营商环境 坚持“稳”与“进”的辩证思维,夯实转型基础。以政府数字化转型助推制造业转型。高标准打造服务型“数字政府”,优化政府部门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推进政府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开放和应用,实现政府部门数字技术应用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需求相匹配。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公共视频联网建设,大力推动5G规模组网和行业试点应用,适时启动建设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和应用试验基础设施试点。加快工业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

坚持“建”与“享”的辩证思维,推动共建共享。搭建产能共享平台。制定产能共享发展的指导意见,在资金、税收、科研奖励、金融信贷、服务创新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鼓励行业领头企业搭建产能共享平台,形成“大企业建平台、小企业用平台”格局。加快建立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大平台。构建重庆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大平台,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展示全市双创成果、服务科技型企业发展、开展投融资对接,强化网上科技与金融对接,推动科技金融供需双方信息的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建设一批融合创新平台。建设一批支撑高水平创新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学科平台,加强制造业领域的工具库、模型库、数据库等行业资源建设与开放共享,推动跨界创新资源的集聚和高效利用,提升研发效率和水平。

坚持“破”与“立”的辩证思维,狠抓落地见效。优化产业政策体系。探索设立“智能制造升级服务包”,精简、整合、优化财政支持、金融服务、人才扶持等方面的政策文件,从而激发主体动力、降低门槛成本、提高转型成效。开发建设涉企政策“云平台”。汇集各类政策文件,聚合各类涉企服务事项,归集各类惠企信息,实现政策“一网打尽”、涉企服务“一站汇聚”、PC端手机端“一脉相承”。

立足“三大转变”,提升整体档次 质量之变——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重点推进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不断将高新技术以及催生的新的经营管理手段融入制造技术中,逐步向高端、智能、绿色和服务的方向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积极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利用重庆机械制造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围绕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工艺装备等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力争走在全国前列;在巩固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市场规模优势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模式之变——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产学研用联合体建设,用好科创板政策工具,实施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大力支持制造企业孵化上市,着力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四大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和绿色经济等四大新经济领域知识技术密集、市场需求广、企业效益高、带动作用强,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应该成为我市产业发展的重点。

理念之变——从“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变。立足“两大跨越”。引导制造业提档升级,推动重点领域尽快完成数字化、加快进入网络化、逐步实现智能化,实现“低端变高端”“价格优势变价值优势”两大跨越。坚持“高端引领”。加快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狠抓创新平台建设,狠抓高端研发机构引进,狠抓关键技术和高端人才,积极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

紧扣“三个维度”,增强竞争优势做强“存量”。强化传统优势产业。促进电子产业、汽车产业、摩托车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将高新技术融入产品技术中,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价值实现空间,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壮大其他支柱产业。积极推动具备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力争10年内形成与电子产业、汽车产业份额基本相当的3—5个支柱产业,通过产业的多样性增强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

做大“增量”。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研究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准体系,完善落实配套政策,大力培育发展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成链发展。培育发展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打造若干优势产业集群,努力争取“微笑曲线”上游的研发中心、市场中心等在重庆落地。积极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积极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做优“变量”。提供“一流服务”。搭平台、优环境、建生态、补短板、稳预期,持续营造有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聚焦“三大变革”。新建一批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智能制造产业园,推进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工程,推动更多国家创新基地落户重庆,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升级制造业,努力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