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李博报道)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民建重庆市委会在《关于打通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肠梗阻”》的建议中介绍, 2022年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57.8万亩,整合中央资金、市级补助资金和债券资金,每亩投资高达4240元;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96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重庆贡献。但通过调研发现,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中央在2018年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农田建设职责统一整合到农业农村部门。但实际上规划自然资源、水利部门仍在实施土地整治、农田水利项目,这些项目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密切相关,没有形成统一规划和统筹协调。机构改革以后,只有市级层面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相关人员和编制划到市农业农村委,然而绝大多数区县“编未随事走、人未随编走”,仅是将职能职责划归农业农村部门。
建设投入不足,已建成高标准农田标准“不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全部来自中央资金和市级财政资金,亩均投入仅有1000-1200元左右,而区县很少有配套资金,通过招投标后亩均实际投入只有800-900元左右。建成的项目规划面积较大、建设工程布局少而分散,形成所谓的“核心区”和“辐射区”。“核心区”主要以田间道路、灌溉沟渠为主,而“辐射区”基础工程配套相对匮乏,甚至根本就没有设施,“高标不高”问题突出。
规划设计与产业发展不适应。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考虑重点在于确保建设任务的完成,忽略了通过建设促进当地农业农村产业发展这个重要目标,规划时对项目区拟发展产业考虑得不周全,规划设计未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角度出发,未充分征求当地业主、群众意见,建成后的设施与业主产业发展需求有差距。
高标准农田建设低价中标有隐患。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招投标实行最低投标价法,造成施工企业不比质量,只比价格低。近几年项目投标多数下浮30%以上,施工单位为了中标而恶性竞争,为项目后期实施带来诸多隐患,工程质量和安全难以保证,施工单位中途停工跑路时有发生。
“重建轻管”现象依旧存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一般都移交给所在的镇、村管理,由于项目大多未单项列支后期管护资金,基层财力无法负担后期管护经费,而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基本表现为只用不管的现状,缺乏有效管护措施、管护制度、管护主体、管护经费等,管护不到位缩短了设施使用寿命和限制了功能发挥。
罗亭在提案中建议,整合部门职责和人员,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合力。建议将发展和改革部门的农业投资项目、财政部门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资源部门的农田整治项目、水利部门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职能职责、项目资金、技术管理人员整合,统一管理,组建一支专业化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队伍。
加大投入,改造提升已建高标准农田。尽快组织对已建高标准农田的调查,切实摸清已建高标准农田的质量等级、需要改造提升的规模与边界和资金需求,制定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规划,明确改造提升不同等级存量高标准农田的补助标准和技术要求,多方多渠道筹集改造资金,制定年度实施计划,严格打表实施。新建项目同步推进,提高资金投入和建设标准,避免重复建设。
坚持“以用定建”原则做好规划设计。充分注重项目规划设计与土地利用、村镇建设、农田水利、乡村产业等规划相衔接,统筹谋划、同步推进,确保项目可行、设计合理、效益可期。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和意见,遵循“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因地制宜实施项目设计,达到以用途来确定建设内容、以建设来促进产业发展,建设和产业深度融合的效果。
改革招投标方式,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建议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评标办法采用综合评估法,尽量让信誉度好、施工质量过硬、价格适中的企业参与建设,避免恶意低价中标,减少拖延工期影响耕作的情况发生。同时,也可以采取EPC+O模式,把设计、建设和产业运营一体打包招投标,采用综合评估法,引进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参与高标准农田设计、建设、产业运营,真正做到“以用定建、产建融合”,确保设计、施工质量,减少建、用分离带来的矛盾。
创新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一是明确和压实管护主体责任。编制高标准农田管护责任清单,明确管护对象、主体和标准以及管护经费,全面构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长效机制。二是建立管护经费筹措机制。市、区财政每年按一定标准安排管护专项纳入年度预算,同时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结余资金、流转土地溢价、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收益等多渠道筹措管护经费。三是创新管护方式。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创新委托管护、专职管护、流转管护、购买服务管护、网格化管护等多样化的管护模式,探索建立集体收入计提管护费制度、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收费制度和损毁补偿制度。四是引导保险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为高标准农田设计自然灾害保险产品,降低因自然灾害导致的高标准农田损毁成本。五是信息化赋能精准管理。研发高标准农田在线监管系统,对农田建设项目和设施线上跟踪、实时监控,开发移动定位功能,监测设施运行情况,打通建后管护“最后一公里”。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