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李博报道)近年来,重庆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非遗保护工作成绩突出,不断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制度机制,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重庆市政协委员米德昉在调研发现,重庆市非遗保护传承正在失去原有的土壤,部分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许多珍贵文献和实物毁弃、流失现象十分严重,重庆市非遗保护工作依旧面临因资金不足导致非遗保护力量薄弱、因人才匮乏导致后继无人等严峻困境。
主要问题有 非遗保护经费不足,存在较大缺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整理、保存、保护需要大量的经费和现代化的科技载体及手段。由于经费不足,我市一些濒临湮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记录、抢救,而已记录、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和民间文艺作品不能出版,甚至一些已经记录和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实物,面临损毁和再次流失的危险。市级财政下达的资金中,非遗工作经费每年仅有260万元,加上对非遗传承人补助450万元,共710万经费。由于投入的资金不足,组织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体验设施建设和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扶持工作实施较为困难。
非遗传承人断层趋势突出,部分后继无人。非遗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传统文化国粹的曲艺、戏剧、音乐类目的非遗早已被年轻人所遗弃,部分民间工艺类的非遗也因不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而缺少学徒。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绝大多数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时尚、流行的文化形式,对非遗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同。我市传承人才短缺,非遗文化传承后继无人,临近濒危的非遗项目会伴随那些老手艺人的离去而成为一个记忆符号。高校设置非遗学科较少。
部分非遗保护人才奇缺,项目保护力度不够。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许多非遗文化所需的自然、人文环境逐渐消失,非遗文化的保护面临更大的困难,对已经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力度不够。加之由于非遗专业比较冷门,全市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人员较少,尤其是专业人才奇缺,制约着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重庆市政协委员米德昉建议 加大非遗专项经费投入,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据调研,四川依托“智游天府”平台投入资金,建设非遗信息管理系统和大数据平台,设立非遗档案总库,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四川非遗官方公众号每日推出“非遗日历”。我市可学习借鉴四川经验,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支持非遗保护传承、宣传展示等工作,进一步推动重庆非遗馆、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建设,实现资源集聚化、管理平台化、应用多元化;加强非遗资源整合共享,加强非遗档案和记录成果的社会利用,加强新媒体传播普及,定期发布“非遗品牌”“非遗人物”“非遗事件”等,引导社会各阶层一起关注非遗、重视非遗。
制定传承人培养机制,保证传承链条不断裂。非遗保护的核心其实是对其传承人的保护,对非遗传承人采取针对性保护,推动非遗专家智库建设,完善非遗保护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将非遗人才纳入政府人才体系,如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纳入政府高层次人才体系,推动非遗人才在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建议按照教育部发布的“将加快发展非遗保护传承所需的新兴和紧缺专业,健全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以及招生就业与专业设置联动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和专业的建设,进行专业化培养非遗人才。
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促进非遗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我市应加快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通过开展非遗工坊认定和培育乡村工匠,促进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项目所在地联合办学,探索推广现代学徒制、订单式等多种传承人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壮大传承队伍,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的创新机制,推动各地结合实际成立非遗保护协会,建立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有效地整合社会多方力量,形成上下合力。
推进非遗财税金融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推动相关非遗产品和服务列入政府采购目录;采取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非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非遗相关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非遗的服务力度,为“非遗贷”客户提供利率优惠、期限灵活的线上信贷支持,有效解决融资难慢贵问题;推动非遗+文化旅游,非遗+文化产品,非遗+文化教育,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挖掘非遗的市场经济价值;支持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资助、依法设立基金会等形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制定可行的扶持机制,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和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