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交通

成渝地区协同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重庆市政协举办六届二次会系列报道
发布时间:2024-01-22 00:40:0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李博  报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据重庆市政协委员王林介绍,目前,成渝地区协同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好、潜力大,但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龙头引领力不强。成渝地区拥有长安、赛力斯和吉利等整车龙头企业,但缺乏世界领先的整车龙头企业。重庆多年来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拥有较强优势,但缺乏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配套重点企业,缺乏电机、电控、电驱动总成等关键零部件领域的龙头企业。

配套协作力不优。成渝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本地配套能力有待提高。重庆的传统燃油车本地化配套率达到70%,而新能源汽车本地化配套率仅30%左右。电机、电池、电控及后市场的配套本土企业少而弱,全市核心配套企业仅30余家。车规级芯片研发不足,现有的芯片种类有限,产量较低。核心零部件激光雷达的研发和生产处于起步阶段。

人才吸引力偏低。重庆汽车行业人才排名全国第3,占全国5.75%,但与上海占比16.20%有不小差距。汽车设计研发类重庆、成都分别排名全国第3、第17,成渝汽车研发设计人才占比总和为8.28%,远低于上海的22.97%。三电类人才重庆、成都分别排名第6、第19,成渝三电人才占比总和为5.08%,低于上海的15.14%、深圳的7.72%。成渝汽车硬件技术人才占比总和为6.88%,远低于上海的19.47%。

产业支撑力不足。成渝地区招商引资有待规范。公共充电站冷热不均,部分热点地区排队充电,部分区域充电桩长时间闲置,部分地区无桩可充。换电市场建设主体“小散乱”。缺乏多元的产业投融资方式,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运维等缺少资本的有效支持。

创新驱动力不强。成渝地区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及构建产业生态有待加强;大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仍停留在传统制造业阶段,缺乏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关键零部件尤其是车规级芯片等核心技术受到国外企业的垄断。产品规模档次仍需提升,仅长安汽车1家进入全国新能源乘用车企业销量前十,且主要产品为10万元以下的低端产品(奔奔EV)。

为此,重庆市政协委员王林建议:建章立制、错位发展,协同增强“龙头引领力”

制定成渝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明确成渝地区各自的发展重点,避免产业发展中的恶性竞争。协同制定智能网联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协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协同培育车载操作系统、软件算法、通信控制系统、电机电控系统、车规级智能芯片等生态型链主企业。

川渝定期召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联席会议。统筹发展成渝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探索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利益共同体。

支持成渝地区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提升战略。支持长安、长安福特、赛力斯等整车企业实施品牌提升战略,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带动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体系,提高成渝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优化布局、融合发展,协同增强“配套协作力”

优化产业布局。统筹优化川南渝西空间布局,突出轴带支撑、省际交界地区先行,构建东西联动、南北互通的区域融合发展格局,形成“两轴两带”和“两大融合区”的布局形式。“两轴两带”指沿长江发展轴、成渝南线通道发展轴,环重庆中心城区发展带、内自宜发展带。“两大融合区”指泸永江融合发展区、内江荣昌产业协同发展。

注重融合发展。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确定成渝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研发创新区、示范应用区等重点发展区域。建设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轴。将重庆主城都市区建设成为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制造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商和创新企业;以成都为核心,发展车联网、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基地和研发中心。

政策支持、外引内育,协同增强“人才吸引力”

分层分类健全成渝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引才政策,协同推进高端人才互认共享。对于塔尖人才,支持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引进智能网联、汽车软件、“汽车+IT+通信”等领域复合型人才以及产业战略发展型人才,提升安家费、购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等,减免人才个税,协调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入托等后顾之忧。支持引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复合型技能人才,缓解塔基人才缺口。加快构建成渝地区更加开放的人才合作共享机制。

探索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才培育新模式。构建“战略互动—服务互赢—人才互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设立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实践平台。构建与产业链、人才链、要素链、创新链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效配置“政校企”等多方资源,做到人才培养“定位准确、服务产业、特色鲜明”。

招商联动、夯实保障,协同增强“产业支撑力”

成渝地区协同强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招商联动。统一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构建招商引资基础数据共享机制,打造共建共享开放平台;深化区域合作,定期相互通报招商项目,建立健全成渝地区招商首谈回避机制(一方率先洽谈,另一方需回避),坚决禁止“挖墙脚”式的恶意竞争。制定三份清单,负面清单列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招商的障碍与环节;正面清单列明战略性、方向性的内容;监测清单则是监测成渝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汽车运行情况,适时发布,引导产业发展。

协同夯实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保障。联合设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金,设立专项研发基金鼓励创新,协同争取国家支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和专项资金,提升金融机构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积极性,优化商业保险保障服务。加强充换电设施的科学布局、智能化监管;探索将充换电设施利用率、充换电安全运营情况等因素与充换电设施补贴挂钩;引入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提升电动汽车充换储设备设施检测认证能力。推进成渝地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场景“揭榜挂帅”工程。协同规划和铺设车路协同智慧公路。

科技攻关、数字赋能,协同增强“创新驱动力”

协同建设国家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研发平台。协同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形成配置完整、功能齐全的创新技术研发平台体系。推动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与成渝地区汽车产业龙头企业联合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重庆中科汽车软件创新中心、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打造国家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研发平台。依托中国汽研、招商车研、西部智联等研发机构共同开发高安全性智能平台。

协同攻关高端技术。提升软件开发及构架设计能力,打造智能汽车软件产业集群开发和制造自主车规级芯片、三电等核心产品,开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图谱修订工作。联合实施汽车核心软件重大专项,整合成渝地区优势创新资源,围绕基础、应用、工具、生态四类汽车软件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实施人工智能、高端器件与芯片、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专项,聚焦智慧交通、汽车芯片、智能制造等领域前沿共性“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提升计算与通讯架构设计水平,加快整车操作系统研发。

加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数字化变革力度。支持整车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数字化升级改造,引入先进的数字化生产系统。推广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设备的应用,引进智能制造技术。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采用数字化设计工具,加速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产品设计质量和创新能力。将数字化融入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实现数据贯通与全流程监控,建设数据整合与共享平台。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