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蔡家镇李世均身残志坚的庄稼人

发布时间:2019-12-30 07:11:3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李博 通讯员李定超)“我从来没有叫过苦,也从来没有向政府提过什么要求,就连今天进城来换假肢也是镇里头打电话通知我才来的。自己能干的就要尽力干,我就喜欢在山坡上转。”这是2019年9月12日,在江津区残联为肢体残疾人免费安装假肢检测打模现场,一个拄着拐棍的残疾人在与工作人员交谈时说的几句话。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江津南部山区蔡家镇龙穴村(撤区并镇前属柏林区柴云乡管辖)的李世均。

图为李世均在做家务

或许是因笔者曾在柏林山区工作多年,对那儿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十分了解,也或许是因为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的缘故,笔者听后立刻意识到在他这几句话的背后,一定蕴藏着不少感人的故事。为报道他的优秀事迹,笔者先后两次进山对他进行了采访,从而写出了这篇人物通讯。

“一户多残”贫困户李世均是个性恪很开朗的人,与人交谈脸上总是挂满了笑容,给人以乐观向上、无忧无虑的印象。他结婚成家以后,最初是只有一个儿子的小家庭,生活过得很幸福。2006年,妻子生下两个双胞胎女儿,更是让夫妻俩很是高兴。可令夫妻俩没想到是,两个女儿到了上幼儿园时老师不接收,这才引起了夫妻俩的警觉。为弄清原因,夫妻俩带着两个女儿去江津中心医院检查。医生得出的结论是:两个女儿都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从此,夫妻俩生活和精神负担都重了起来。

图为李世均在山坡上劳动归来

李世均一向是个十分勤劳的人,也是个十分能干的人。为增加家庭收入,让妻子儿女过上幸福生活,他在种好自家包产地的同时,还发展起了畜牧业,喂了条马,养了60多只羊,还喂了几头猪,成了里里外外“一把手”的能干人。

蔡家镇是个大镇,方圆百里,因地处山区,有不少地方交通不便,农户建房都用马来充当运输工具。善于开动脑筋的李世均抓住了这一商机,搞起了养马运输。谁家需要运砖、运瓦、运水泥什么的,他就牵着马去帮忙,既解决了建房农户的运输问题,又增加了家庭收入。哪知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4月27日这天,他牵着马去帮人运砖,下班后把马拴在了建房农户家,他骑着摩托车回家途中,因速度过快,加之疲劳驾驶,摩托车冲出了公路护拦,致使膝盖以上20多公分处大腿粉碎性骨折,顿时昏迷了过去......人们当即把他送往江津区中心医院处理后,送往重庆红岭医院骨伤科,在哪里住院12天后,医生对他实施了高位截肢手术,从此失去了右腿,成为一个肢体残疾人。

发生车祸那年,李世均还不到40岁,正是最佳的劳动年龄段。为避免因没有右腿而失去劳动力,几个月后,他遵循医嘱去重庆安装了假肢。“别小看我这条‘腿’,还很值钱呢,前后花了6万多块钱。”李世均笑着说。为了治好这条“腿”,李世均花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把跟随他多年的那条马也卖掉了,而且还向外侄女借了几千元,才凑齐了治疗费用和假肢安装费用。“外侄女的那几千块钱还是去年才还的。”李世均说。

这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不单让李世均由一个健全人变成了个残疾人,而且也让他的家庭由过去的“一家5口2人残”变成了“一家5口3人残”的贫困家庭。

身残志坚顶梁柱像李世均这样的“一户多残”贫困家庭,上有老(84岁高龄的老父亲与他一起生活),下有小,自身又是个残疾人,客观上存在着很大困难,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帮扶,才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而身残志不残,迎风斗浪永向前的他,不屈服于曲折和困难的打击,从不怨天尤人,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笑对人生,坦然面对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一不等,二不靠,三不要,以“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精神为支撑,走内涵发展道路,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为解决一家老小的吃穿问题,同时也让两个智障女儿能快乐地成长,夫妻俩形成了自然分工:外边的活路和喂猪由李世均负责;两个女儿的日常生活照料及上学接送(一个女儿在紫云小学上学,另一个女儿由学校老师送教上门)由妻子负责。因为特殊家庭情况形成的这一自然分工,李世均真可谓超负荷了,而他从没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相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怨无悔地耕耘着。他在重庆安装假肢回来后,为把假腿当作真腿使用,发挥好腿的功能,开始了他艰难的训练。由于当时正值夏天,刚安装的假腿把伤口磨得疼痛得要命,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滾落了下来。“因腿痛得太厉害,让人受不了,那段时间我的心情硬是烦躁得很。”李世均说。就这样,他边训练、边坐在高板凳上编背篼、边喂猪、边照顾小孩,几十头羊子的放养活就由妻子负责了。

图为李世均在康复中心领导拐棍时的愉快心情

三个多月后,当他拄着竹竿慢慢能行走时,他就把山上放羊的妻子换了回来照料两个女儿,放羊的活儿就由他顶了上去。当羊倌,放羊子,表面看似乎是个轻松活,只要把羊赶上山去,羊就可以自己吃草了,放羊人可以一边休息,事实上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松。在农村,人们都有“放羊子会摔落皮”一说,李世均对此更是深有体会。“在重庆治腿时,就有安装假肢的人跑来医院对我说,安了假肢放羊都干得起,我还信以为真了,哪知羊子那东西才不好管,我根本管不住。”李世均粗声粗气地说。由于他拄着竹竿放不了羊,于是他干脆把这群羊(留了2只)以每斤11元的价格卖掉了。“这群羊还卖了不少钱呢,一下就让家里收入了3万多元。”李世均乐呵呵地说。

多种经营创财富羊群卖掉了,搞什么呢?一家人总不能坐吃山空呀。一向勤劳而又有智慧的李世均想到了走“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道路。种粮倒好办,可多种经营项目很多啊,搞什么才是出路呢?他思来想去,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种养殖业上做大文章,做好文章,以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拄着竹竿没日没夜地辛勤劳作,硬是把一个又一个的项目搞了起来......

种植方面:优质水稻是他脱贫的传统产业,他种了5亩稻田,年产稻谷4000多斤,犁田、搭田坎、挿秧、打谷等田里的活全由他包了下来。花椒是他脱贫的新产业。从上个世纪末以来,江津花椒已经成为农民的支柱产业,市场形势一直看好,李世均因此看准了这一项目。2017年,他以每年每亩200元钱的价格,承包了当地外出打工人员的7亩多土地,种植了花椒1000株,在他的精心管理下,花椒长势很好,有望明年正式投产。蔬菜水果是他脱贫的又一产业,单是丝瓜一项今年就收入2000多元,还种植有葡萄10多株,也给家庭带来了不少收入。

图为李世均在喂猪

养殖方面:“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这一祖训,已经在当地人们子子孙孙的脉管里流动,养成一方风土民情。李世均更是信奉着这种理念。在他看来,猪是在家圈养的,只要把猪食煮好倒给它就完事了,而且猪粪还可用着肥料,土里栽种的红苕、蔬菜等又可作饲料,从而形成循环经济。因此,这些年来他一直坚持养猪,现在也养了11头肉质好,市场上非常走俏的藏香猪。同时,他还利用3亩多大的鱼塘养了鱼,年收入几千元。

除了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外,李世均还有一门令他感到非常自豪的手艺——编织。尤其是他编的背篼堪称一绝,每当他拿到市场上去卖都非常抢手,就在今年花椒采摘的季节里,他编的50个背篼运到先锋去,以每个50元的价格出售,被当地椒农一抢而空,当天就揣着2000多元高兴回家。

图为重庆市残联、江津区政府、江津区残联领导看望慰问李世均

今年12月10日,重庆市残联来江津开展“关注残疾,冬送温暖”时,重庆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黎德龙走访慰问李世均,都为他身残志坚的精神所感动,赞赏他说:“你身残志坚,不怨天尤人,一不等,二不靠,三不要,自力更生脱了贫,我们为你点赞!”让李世均更是大受鼓舞,当即表示一定要更加努力加油干。

带头集资修公路李世均还是个乐于做好事、善事的热心人。从紫云场上到他所在的社,有近3公里长的乡村公路,过去人们上街赶场、出行都只有一条小路。李世均虽对“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的深层次意义并非完全懂得,但修桥补路是造福子孙的道理他是很懂得的。为修通这条公路,让人们出行方便,造福于子孙后代,把当地生产的农富产品运出去,把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运进来,乐于奉献、热心为大家服务的他做了一件大好事:那就是带头集资修通这条公路。为调动人们集资的积极性,早日把公路修通,他带头集资7000元。在他的组织和发动之下,很快筹集了修通这条公路的建设费用。因工作联系需要,花去了不少电话费,他则一分钱也没报销。

李世均还是个大孝子。84岁高龄的老父亲,是个1958年入党的老党员。父亲的户口虽没有在他家的户头上,但他却出色地履行着对父亲的赡养义务。为让老人欢度好晚年,他让老人和他家一起生活;津习高速公路建设占了他父亲包产地,按政策规定可以买社保,李世均出资2万多元为老人购买了社保,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奋斗不息的李世均,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拄着竹竿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了满满幸福,甩掉了“贫困户”帽子,真是值得人们为他点赞。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