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追新猎奇的过程中,刺激和消耗着人们的神经,让观众的视听越来越混沌,感官越来越麻木,情感越来越迟钝,电影的目的也让人越来越捉摸不透,更谈不上社会功效、价值、意义和作用。一场光影的视听,让人们只是看了,或者说看了就看了,值得回味和琢磨的东西越来越少了。电影的意象勾连、隐喻功能、映射作用,逐步被人们忽略,慢慢地,连电影人,包括编剧、导演或者演员,都忘了。
最近,重庆青年导演何家豪执导的影片《无人知晓》在第十届重庆青年电影展入围长片“巴蜀印象特别展映单元”举行首映,让我重新感受到电影不只是猎奇或者追求感官愉悦和刺激,更是引发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
电影《无人知晓》(原名《老楼》)在第八届重庆青年电影展获得了“扶垚计划”特别表彰奖,由重庆巴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何家豪担任导演,刘德熙、赵凯、刘凯主演,讲述了一个弃婴与弃婴者相互救赎的故事。电影《无人知晓》故事发生的背景在中国2008年的嘉江地区嘉江县,通过对弃婴、空巢老人等小人物的刻画,以两位素不相识的主人公为主线,讲述在“老楼”这个封闭空间,因各种冲突引发的情感接触,通过传递温度融化了陌生人之间的冷漠,在两者心中建立了一座坚不可摧的桥梁,因此找回一段丢失的“血缘关系”的故事。
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的小刘、盲人小秦等弃婴,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但没勇气与父母见面。凌秋与小璐在弃婴朋友小刘,小秦等人不知情下,假扮这些弃婴朋友与其亲生父母见面。如果亲生父母与自己相认,就带这些弃婴朋友与亲生父母团聚,如果未能得到其亲生父母认可,便骗取他们“亲生”父母的钱,补给弃婴朋友。
老赵是凌秋行骗目标之一,凌秋与老赵的相处中,被老赵感化,而老赵的生活也因凌秋的“骗局”打破了内心的孤独,两人都沉浸在“父子”情中,谁也不愿说出实情。一段“似是而非”的血缘关系渐渐浮现:老赵找到了曾经的抛弃的“儿子”,凌秋也为自己谋取到了“身份”。
表现普通人和日常生活是电影的主要任务。电影是一种媒介,是受众观照社会现实、理解社会现状的窗口。《无人知晓》描写和刻画了特定的弱势群体——弃婴和遗弃者,他们在社会夹缝中的生存和情感。不管由于何种原因,遗弃者条件悲苦或者优渥,都不能摆脱他们作为弱势群体的底层命运。没有什么穷或困比不得不放弃或者不幸失去子女,更让人悲催的。
我个人认为电影《无人知晓》虽然很青涩,不成熟,但是,他以温暖的电影符号观照他所关心的生冷的社会角落,从平民叙事视角,触摸人性的软肋和灵魂深处的信念,体现出对社会众生的人性关怀。
《无人知晓》的情感书写很直接。不能走、不能看、不能想,这一组人物是小刘、小秦,还有凌秋自己。电影在人物设计上的符号功能和隐喻非常明显。自幼患病的小刘,连上厕所都很难,寸步难行;小秦,双目失明;另一组人物是老赵。他的亲生儿子忙得过年都不能陪老爹过年,揭示出一个非常残酷的伦理关系,“弃”与“被弃”的关系,“弃”与“被弃”的角色互换,让人难以想象般的不寒而栗。这些意象的相互勾连与隐喻功能,共同形成了多元的电影符号,对社会人物群像和现实场景还原再现,蕴含了电影想要传达的思想和价值态度,实现了电影艺术心理上的映射作用。
《无人知晓》的场景描写很逼仄。电影原名“老楼”,主要场景就在老楼的一个角落展开。凌秋和老赵的居所只有一道墙之隔,一道门的距离。在逼仄的场景叙事,所有的情感在这栋老楼上,充斥着一种压抑得窒息的逼仄,整个空间环境跟随情节发展,为影片整体塑造出一种压抑的逼仄的情感氛围。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空间场景是电影叙事中气氛感染、烘托的象征符号。老楼偶尔的阳光夕照,烘托出人物角色在面对不同境遇下的情感氛围,有生存压力的迷茫,也有“可能”找到亲人的豁然心境,阴晴变化都是人物精神内心情感的缩影。
《无人知晓》的内心隐忍很挣扎。影片对老赵、凌秋的内心世界,以一种试图自我纾解和自嘲的方式,在隐忍中挣扎。凌秋和小璐“行骗”,有一种行侠仗义的快感;小秦上个厕所,就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似乎其他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都可以轻视,其实,对他来说,啥都是问题;老赵把亲生儿子的胎毛换成凌秋的,得到了DNA鉴定的血缘关系,老赵何尝不知道他的儿子早就死了,六岁那年就死了,但是他需要一个儿子和他们之间的情义。所以,影片呈现的人物内心,不在于“仗义”“轻视”“情义”这些外化的光环,而在于他们在困顿中不得不隐忍,不得不表演。弱势底层群体面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窘迫境遇,他们往往以自我掩盖作为表演的手段,将不幸的遭遇自我“内化”,与他人“类化”。影片通过弱势人物面对不同处境的内心隐忍和内心模棱两可的情感挣扎,以求映照现实中的弱势群体。
《无人知晓》的矛盾冲突浅析。电影的冲突其实更是观众的欲望,是怀有欲望、处于对立状态、被卷入制造紧张和解决这些欲望与对立的冲突之中的人物。影片的冲突将观众带入影片主要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情感演变过程,电影的紧张和压抑感通过人物情节的冲突传染给观众。《无人知晓》的矛盾冲突构架是非常简单的,结尾给了老赵和凌秋一个近乎喜剧般的解决方案,完成了电影隐喻在困境包围下寻求的自我纾解和精神救赎,但是我个人认为凌秋骑着摩托车追着撒纸钱、放鞭炮的灵车就该戛然而止,吊住观众的胃口,让观众“气都出不来”。但是,影片最后的结尾是在长长的骑行中,相关人员受到的处罚和凌秋收到老赵的信件。这一点是我对于青年导演何家豪电影《无人知晓》评价青涩的主要原因。当然,何家豪首先作为一个青年,其实才是导演,能用温暖的电影符号观照生冷的社会角落,这才是值得称道的。
【作者简介】李华,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巴南区作协副主席,文艺评论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出版个人文集《在路上》,诗集《约》《故乡》,在一百多种报刊平台上发表作品800多篇。作品被多种文集收录。供职于重庆市巴南区农业农村委,调研员。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