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 乔万兴)陕西籍退伍老兵王修民,一名性格较内向的人,只有实干,从不夸夸其谈。他在部队服役12年,9次荣立三等功,2次获得优秀士兵,两次获得优秀党员称号,20多次获得部队嘉奖。他的事迹激励着年轻的战士奉献军营、早日立功。
王修民,1976年7月出生于陕西安康旬阳一座大山里,小的时候他经常同小伙伴们观看打仗的电影。一次在上小学的课堂上,老师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你们长大后想当什么?”有的同学说想当老师;有的说想当公务员;还有很多同学说长大当老板赚大钱;唯独王修民没有回答,难道他没有理想?错!此时的王修民正在憧憬自己穿上了军装,而且官兵们都由他指挥!当老师叫到王修民的名字时,他一声响亮的:“到!”那坚定有力的回答,令全班同学都被吸引住了,纷纷望向平时表现并不突出的王修民。“我长大了要当一名解放军战士,保卫祖国,好让老师在和平的环境里教书育人,让各位同学安心地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话刚说完,课堂上立即掌声四起。
实现儿时梦想 好男儿要当兵
1993年12月,为了实现小时候的梦想,王修民放弃继续读高三的机会果断应征入伍成为武警南充市支队的一名战士,2002年调入武警成都市支队。服役12年,他干过后勤炊事员、当过机要保密员、做过新闻报道员等职。但无论干啥,他始终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赢得了各级领导和战友的信任和称赞。也正因为如此,王修民9次荣立三等功、3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专业技术能手,20多次受到表彰奖励。回顾12年的军旅生活,他走过荆棘、捧过鲜花、淌过汗水、流过泪水。
王修民说:一个人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在学中干,干中学,才能增长自己的知识技能,才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刚入军营时,王修民因为文化底子薄而常常读错字。曾有一位班长拿着“分道扬镳”这个词问他读音,他竟将“镳”字读成了“鹿”字。为此,战友们都笑称王修民是“秀才认字认半边”。当时,王修民脸上感到火辣辣的,十分尴尬。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下功夫学习文化,将缺憾补起来。
从新兵连结束以后,王修民将买来了《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小词典》随时放在身边。在完成部队训练、执勤任务之余,一有空闲便拿出来翻阅,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1994年4月,王修民参加武警四川省总队第四期厨师培训回到南充支队后,为了使官兵吃到满意的饭菜,不断提高自己的烹饪技艺,他将点滴的时间利用起来,买来《大众菜谱》《连队烹调技术》等20多本烹调方面的书籍精钻细研。从刀功、火候、调味到雕刻技术,每道菜从操作方法到烹调程序都要细细琢磨。为了照顾不同的口味,他常常征求官兵们的意见,调剂饭菜花样,并注意从营养角度和季节变化合理安排食谱,对主副食品进行科学搭配,运用自己的烹调技艺,烹、炸、煎、炒、熘、蒸,不断翻新饭菜花样,使官兵们一进食堂就喜上眉头,乐在心头,官兵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厨老大”。1995年底,武警南充市支队几百名官兵共同为王修民请功,他作为同年入伍战士中第一个荣立三等功的战士。
1996年1月,由于工作需要,支队将王修民调到机要股担任机要保密员。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为使自己尽快适应工作需要,进入角色,王修民认真学习《机要保密规定》《机要装备管理规定》《密码管理规定》,还自费订阅了《机要工作》刊物,初步熟悉了机要业务知识。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拓宽网络收报的能力,他买来计算机有关书籍,进行充电。有时,为了攻克一道技术难关,他翻阅了一本又一本教科书,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在业务上,王修民终于练就了一手“绝活”,装备出了故障,能够及时将其排除。正因为如此,王修民在机要战线上干的4年时间里,同股里干部一道圆满完成了3000多份传真收发任务,包括一些特殊机密的文件。南充支队机要股为此连续四年被武警四川省总队评为“保密、优质、高效、无事故”先进单位。武警南充支队授予王修民“专业技术能手”,荣记三等功一次。
不管是当后勤炊事员,还是机要保密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王修民总是将部队涌现出来的感人故事通过新闻的形式报道出来。由于笔耕不辍,王修民仅在武警南充市支队7年时间里发表新闻稿件1000多篇。2002年,武警四川省总队新闻站借调王修民工作半年,随后由于部队需要正式调入武警成都市支队宣传科任报道员。当上专职新闻报道员后,王修民马不停蹄地写稿、发稿,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却只能在省市级报刊上见稿,中央级报刊,尤其是反映支队全面建设的深入报道没有。时任政治处宣传科科长的陈德军在看完王修民所有底稿后,陈科长说:“光凭热情是不够的,原来你一直从事业余写稿,你的新闻理论知识和写作技巧比较欠缺,要多在这方面下功夫。”于是王修民索性用半个月的工资购买了《新闻入门谈》《现代新闻写作经验荟萃》《军队新闻工作手册》《中国好新闻集锦》《中国新闻史教程》等20多本书。从新闻的写作原则、要求到各种体裁的新闻写作应掌握的写作技巧都进行了认真研读,为后来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修民在武警成都市支队担任报道员的4年时间里,在宣传科陈科长的精心指导下,发表各类新闻1600多篇。其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解放军报等中央级报刊上稿370多篇,其中50多篇稿件上了头版头条及报眼位置。
当笔者听到王修民取得的这些成绩荣誉、对他竖起大拇指时,他憨厚地笑了,他讲在部队时有少数战友曾戏言:“对您我是怀着羡慕嫉妒恨!”说起做新闻的苦,不入这一行不知道。因为新闻报道讲究时效,所以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也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只要得到新闻消息,就得深入现场或是电话询问,然后着手写稿,写完稿后打印再发稿,这一去二来一条上千字的稿件,就得花上三、五个小时,因此,王修民干这份工作不仅要求自己要有扎实的新闻写作基础,更要有视新闻如生命的强烈事业心。
2002年9月30日深夜11时,当时他加班后已是十分疲惫,正从机关往寝室走的时候,看见武警成都市支队三中队一名战士被送往医院。由于第2天就是天府广场升国旗,职业的敏感性让他停下了匆匆脚步。一打听,原来是护旗队员林伟军突发疾病。一旦护旗队员不能升旗将意味着什么?这么一思索,本来睡意渐浓的他又抖擞精神和护送战士一同到了医院,亲眼目睹了一名护旗手生病后发生的第一手现场资料。当他带着中队全体官兵对护旗手的关爱赶回支队时已是子夜40分。由于时间紧迫,王修民用了不到40分钟的时间拟写了1200字的通讯《升旗前夜急救护旗手》,等发完稿时抬头看了看电脑上的时间,时针指向了凌晨2点12分。回到宿舍睡到6点30分,他又睁开困得要命的双眼,与护旗班的战士赶到天府广场升旗,用自己的镜头和笔再一次忠实地记录下林伟军勇敢从病床上站起来护旗的珍贵场景。当天蓉城各大报纸在头版头条或显著位置对这一突出事件进行了报道。
对于王修民来说,他有过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的挥汗如雨、有过漫漫寒夜大街小巷的巡逻执勤、有过只身面对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有过跨越千里绝密押运的惊心动魂、有过抗洪抢险保护财产的奋不顾身、有过金钱诱惑不为所动的铮铮铁骨、有过孩子出生不在身边的愧疚无奈……笔者问他累不累,他说:工作着,就快乐着!
荣誉高于一切 当好兵屡建奇功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笔者认为,在和平年代当上将军的必定寥寥无几,那么在这里把这句话改动一下:不想立功的兵不是好兵!立功对于每位军人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事,对于王修民来说也不例外。
王修民说:一名军人只要有立功的想法,他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他很想立功,那是临入伍时当地政府和父母对自己殷切的希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部队服役12年王修民9次荣立三等功;两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和一次被评为优秀士官;获得各种荣誉证书16本。其中连续四年王修民被武警四川省总队表彰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并连续4年荣立三等功。这对于一名干部来说都不可能,而对于一名战士的王修民来说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经过部队12年工作的调整变动,王修民深深地体会到: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他之所以能在一个个不同的岗位上由不适应到逐步适应,并做出一定的成绩,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无论条件有多苦,自己都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
在部队12年的岁月里,王修民从一名业余报道员最终走到部队专职新闻干事这个岗位,跟他所付出的百倍努力以及对新闻执著分不开。部队战友们利用业余时间娱乐或者找人聊天根本看不到他的身影。他不是不想娱乐、不是不想跟战友聊天,他深深知道自己文化程度低,必须抓紧时间补充文化知识以适应不同岗位的要求。
王修民在部队先后报了《解放军报》新闻函授班学习;文化程度低,他就报考了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学习,并获得法律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字写得不好,王修民就在沈阳中华硬笔书法中心报学硬笔书法;为更进一步学习新闻知识,王修民还到川北新闻文秘专修学校报了新闻文秘专业培训班。由于他提升了自己新闻写作的知识水平,加上采访技巧的提高,作品在军地报刊纷纷发表。在部队期间,王修民就被《四川法制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四川经济日报》聘请为特约记者;被《青年文学报》聘请为特约记者;被《湖北退伍军人信息文学报刊服务中心》聘请为特约记者。
原武警四川省总队战友,现人民网四川频道的万金龙先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我和(王)修民兄长结识21年,想用72字真言概括他在我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
老实而不愚蠢,聪明而不狡猾;
稳重而不傲慢,深沉而不世故;
进取而不骄横,谦逊而不虚伪;
坚韧而不固执,随和而不迁就;
果断而不武断,活泼而不轻浮;
大方而不挥霍,勤俭而不吝啬。
原王修民的战友、现国防时报记者部主任唐雪元接受笔者采访时说:修民书记(党支部书记)是自己多年的战友,也是多年的好大哥,自己一直亲切地尊称他“修哥”!在唐雪元眼里,“修哥”最可贵的是有追求、能坚持,只要认准的事都一干到底,非常出色,且可圈可点。无论在部队,还是脱下军装后的他,从事过不少岗位,当过电视台记者、开过茶楼、还当过文化公司的老总。他总是在不断地挑战自己,完善自己!
最让唐雪元佩服的是,“修哥”在战友间,对人真诚,对待战友有情有义。战友间有谁生病了,他总是第一个打电话前去安慰的那个人;谁家遇到困难了,他总是第一个亲临现场最热心的那个人。有一年唐雪元遇到了坎,手头拮据得紧,王修民得知后与另一个亲如兄弟的战友万金龙专程赶到他家,亲手递来了一个暖人心窝的大红包,助他渡过难关!
“修哥”,为人和善,谦和有礼,他干的每件事虽很平凡,但贵在长期的坚持,使得看似平凡中却又凹显不平凡。因为他总比很多人多一分担当、多一点爱心、多一些友情,把每件小事都做得很好。
作为战友,作为兄弟,笔者衷心祝愿“修哥”在新的岗位上逐梦前行,心想事成,一切顺心如意!
当笔者翻阅王修民的荣誉证书时,偶然发现一张借条。这是一张1998年3月16日,一位经济困难的朋友找他借了600元(当时王修民每月仅有55元津贴费),但至今还没有还给他。面对笔者的质疑:“你为什么不找他要?”王修民笑着回答:“他不还,说明他还不富裕,当他富裕了会主动还的。”据悉,2015年以前多位朋友共计借王修民65000元,均没归还,可谁曾想到王修民的经济也并不宽裕。
换战场干劲十足 金子处处都发光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2005年底,根据部队规定,王修民面临着转业安置和复员的抉择。为了让部队增加“新鲜血液”,同时减轻地方政府的安置压力,作为服役12年,9次荣立三等功的王修民毅然选择了未来充满着无限挑战的复员。
俗话说:是金子在哪里就会发光。王修民亦是如此。脱下军装穿上西装后,他抱着仅在报刊上发表的近2000篇文章的经历到成都电视台应聘。凭着过硬的本领,和近百名影视广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同台竞技,经历四道关,最终只录用了4人,其中就有唯一“半道出家”的王修民。
在成都电视台期间,王修民凭着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在部队锻造的过硬的新闻基础,很快在电视台脱颖而出,凡是重大新闻,王修民总是奋不顾身地冲在前面,把最新的消息报道出来,深得领导的赏识和多次表扬。后来王修民因家庭的原因,不得不惜别电视台的工作,个人创立摄像工作室,在照顾家庭生活的同时,奔波于成都大街小巷,为各类会议、培训、婚礼等摄像。
岁月如梭,时光飞逝。2008年“汶川5.12地震”发生后,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王修民第一时间组织地方人员和部分退役军人,从自己家里拿出受灾群众急需的一些物资送往灾区,尽自己所能为灾区恢复重建贡献一份绵薄之力。3个多月时间,王修民被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当笔者问他值不值时,王修民眼泪流了下来。自古忠孝两难全!在辛勤的耕耘下,王修民取得硕果累累,可谁曾想到成绩的背后,他本人却对家人的愧疚很多。当兵12年,累计探亲时间不足一个月;2003年10月23日是王修民结婚的大喜日子,却只在家待了两天就因部队演习而提前结束婚假归队;2004年11月4日,王修民随支队官兵赴汉源执勤,11月26日,他的小孩出生,妻子难产,也未能在身边照料,尽上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他家里实际困难很多,却从不向组织提要求,要照顾。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王修民继续保持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虽然位于平凡的岗位上,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有的他踏实肯干、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勤恳敬业、无怨无悔地付出。他也将会继续忠实履行为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征途漫漫,未来可期,我们期待着可亲可敬的优秀退役军人王修民能在新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继续谱写新时代下的辉煌篇章!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