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1日),《义乌标准城市建设规划(2019-2025年)》正式发布,义乌“标准城市”建设开启全新阶段。
标准代表着规则话语权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对标准化工作高度重视,将标准化提升到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战略高度。2016年,浙江省被国家标准委列为全国第一个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2017年,义乌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标准城市”的战略构想,并以标准化重点项目的实施为抓手,着力提升标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开展标准化综合改革的创新实践,两年来先后举办全国首个植入标准元素的国际博览会、揭牌成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仅有的两个授权中心之一——浙江(义乌)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获批全国首个县级市地方标准管理权限、创建全省首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谋划建设国家标准博物馆、标准小镇等多个关键项目,标准化资源不断集聚,标准城市建设影响力持续提升,2019年“标准城市”建设被列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省部合作行动计划》。
为加强“标准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今年4月开始,义乌市委、市政府组织研究团队深入调研全市重点企业、行业协会、镇街、部门等70余家单位,召开了20多次专家研讨会,广泛咨询了30多名国内知名学者、专家的意见,历时14个月,编制完成了《义乌标准城市建设规划(2019-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和《义乌标准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规划》以小商品质量提升为核心,以繁荣市场贸易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为关键,以营商环境、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优化为要素,提出了涉及小商品质量提升、市场业态优化、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宜居环境塑造、标准化能力提高等7大领域的33个工程、89项任务。例如在小商品质量提升领域,开展标准进市场工程,结合市场质量提升行动,利用“亮标+对标+提标+宣标”的路径,推动市场经营主体知标用标能力,目前“标准进市场”已在袜业开展试点。又如在营商环境建设领域,提出要坚持“刀刃向内”不松劲,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推进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基层党建等标准化工作,围绕贸易、投资、市场准入退出等全生命周期服务过程,通过构建社会信用标准体系,高标准建设城市大数据中心,推动“一网通办”向“一网通管”“一网通服”有力延伸,用国际一流标准打造营商环境高地。
《规划》在全国率先诠释了“标准城市”这一全新概念,即“将标准作为一种城市治理工具,全面、持续、系统地融入到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之中,塑造义乌经济社会发展最佳实践与最佳秩序,最终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路径。《规划》以“对标自贸区、干实试验区”为总抓手,坚持“规则义乌、义行天下”的发展理念,提出以一流标准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发展愿景,以发挥标准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与引领性作用为主线,推动标准与其他城市治理工具的协同应用,全面推动标准与义乌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搭建了一套支撑义乌高质量发展的高标准体系,是义乌“标准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创新性提出“标准融城”理念,为义乌发展注入了劲力和活力。规划全面践行“标准融城”发展理念,加快推动标准在义乌小商品贸易、实体经济发展、营商环境塑造、城市建设与管理等各方面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以标准促质量提升,以标准规范事项行为,以标准提高规则意识,以标准提升义乌城市影响力、可持续发展力和国际竞争力。
《规划》创新性提出按“需求导向”分类,为标准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样板。规划从城市治理需求角度将标准划分为政务治理、政策调控、标杆引领、行业指导、市场自治等五类标准。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团体、企业等传统分类方式有机衔接,促进标准供给与标准应用的高效协同,提高了城市标准化工作质量。
《规划》创新标准城市建设架构模型,为标准化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借鉴。规划构建了标准城市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包括愿景层、领域层、机理层与作用层。愿景层提出以一流标准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领域层明确了标准城市建设的7大任务领域;机理层给出了33项工程设计与实施的通用路径;作用层明确了标准作为城市治理工具发挥作用的类别,便于相关主体合理地制定与实施标准。
《规划》创新“标准+”治理工具,为综合施策开展有益的探索。在规划重点工程设计中,提出“标准+”治理工具协同应用模式,将标准实施与信用、认证、品牌、政策、大数据等治理工具相结合,并明确标准与其他治理工具共同发挥作用的方法与路径,进一步提升重点工程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