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报道)重庆市政协委员王黎明在今年重庆“两会”的提案中建言,在《关于推进重庆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建议》中说,新一轮技术革命催生了全新的数字经济形态,加速了全球价值链的数字化转型。当前全球价值链的争夺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地,产业链安全稳定是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的基础,而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是提高产业链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方式。2022年,重庆实施“四项工程”,构建“三大体系”,将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但在产业链源头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创新链支撑产业链的长效机制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为此,对重庆市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进行专题研究,形成政策建议如下。
重庆市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发展现状
融合发展的资金保障持续增强。首先从总体而言,我市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资金投入持续增加,10年来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5.9%,2021年我市科研创新投入突破600亿元。其次从结构来看,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持续稳固,我市通过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等方式激励企业创新,其科研经费占全市科研经费的79.3%,较2020年提高0.2个百分点;2021年,我市高校的基础研究投入达21.3亿元,同比增长35.6%。
科技创新主体和平台逐步扩大。截止至2022年10月,我市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突破4万家、5000家;高标准建设了包括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在内的60余家科技创新基地,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以金凤实验室为代表的重庆实验室加快建设;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和区域创新能力均在全国前列。
融合体制机制更为有力。针对我市汽车制造业等关键核心产业出台行动计划,为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提供政策引导;在市级层面建设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并推动各区县建立研究分院,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相继修订实施《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地方法规,出台“财政金融政策30条”“成果转化24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政策文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逐步健全。
重庆市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基础研究薄弱,产业链源头创新能力不足。一是我市科技创新领域长期存在“重应用、轻基础”的情况,2021年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不足5%,其中,企业所获得的基础研究投入更是远低于高校,且我市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难以培养出科研创新方面的优质人才。二是我市电子、汽车、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创新链支撑产业链的原始动力不足。
供需对接不顺,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一是我市目前有高等院校74家,“985”“211”工程大学2所,优质高校数量存在短板,致使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难以对接产业实际技术需求。二是技术转化人才和信息统筹平台有待加强,例如作为技术转移人才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专利代理师仅有340余人,远低于四川、上海、广东等城市;目前我市仅有“易智网”等少量技术转移对接平台,难以有效服务我市的产学研合作。三是我市整体高校专利转化率偏低,仅为2.7%,且科技成果质量仍有待提升,近3年,仅有重庆理工大学等3所高校获得上千万作价专利。
完整政策体系尚未完成,长效发展机制有待完善。重庆市政府于2021年发布《重庆市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将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视为工作重点,但基于创新链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协同合作、以双链为主体的多链协同发展、区域性双链融合发展的相关制度仍处于探索之中,例如双链融合过程中某些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等内容依然较少,“链长制”主要以单个产业链为单位进行统筹规划和部署,缺乏对地区内全部产业链的协调。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结合当前重庆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推动双链深度融合、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提出如下建议:多方面发力,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基础研究力度。一是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尤其是针对我市汽摩制造业等传统支柱产业,在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重大装备等领域逐步提高基础研发投入比例,并拓宽基础研发投入渠道,设置专项经费,大力激励企业、社会等民间力量参与,重点针对我市31个制造业行业门类设立导向性明确的经费投入制度。二是完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坚持多类别、长周期和全流程评价,加大对基础研究成果的独创性和科学性、中长期创新绩效考核和后期成果转化的考察,并完善后期补助机制。三是鼓励我市“211”高校和有条件的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优质科研技术人员,为涉及产业链发展关键领域的研究团队搭建平台,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
强化市场需求导向,建立研用沟通机制。一是强化科研项目的市场化导向,发挥行业企业在创新链条上的驱动作用,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向对应职业院校、高校、科研院所列出技术需求清单,通过技术悬赏、实践大赛等方式征集解决方案。二是推进技术预见体系建设,从市级层面建设技术预见专门机构,并依托我市科协下属学会和重庆理工大学等专业性高校,适当整合、培育和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技术预见方法研究机构,同时在主城和区县建立信息中心,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向创新主体收集与发布技术预见信息。
加强融合机制创新,推动双链深度融合。一是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双链融合发展的推动作用,强化我市忽米网、广域铭岛等优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推广和应用力度,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云上平台”,畅通行业信息流通。二是建立跨区域融合机制,在链长制的基础上,加大市内各区县全部产业链的统筹协调,通过举办沙龙、研讨会等形式加强链长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流动与整合;借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成都等周边城市在共性技术和中间产品等方面的科技合作,以我市产业链薄弱领域为重点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和技术转移平台等。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