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报道)中国信通院西部分院院长、重庆市政协委员张炎在《加快形成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推动重庆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中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是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2022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4.5个百分点;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达9.47万亿元,同比增长10.4%,为全国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大支撑。成渝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于2022年底正式获批工信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规模已突破2万亿大关。
市委六届二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4万亿元台阶”“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目标任务,要加快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满天星”行动计划,优化完善“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工业软件和行业深度融合,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发力方向。
重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近年来通过狠抓重大项目落地、补链建链强链等举措,构建起“芯屏端核网”全产业链生态圈,形成了以智能终端、软信产业为代表的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笔电、手机制造基地,液晶面板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前十。
总体来看,主要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厚植产业发展沃土。近年来先后出台了《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持续推动产业发展路径升级。
二是聚力延链补链强链,建设现代产业集群。通过引进京东方、惠科、商汤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推动重大项目落地,现已构建起“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原材料配套”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玻璃基板—显示面板—显示模组”的新型显示全产业生态圈,“品牌+整机+配套+检测”笔记本、智能终端产业体系,汽车软件、工业软件、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为重点的软信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加速提升,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创新能力提升。依托市内外知名科研院所,梳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需重点集中突破的核心关键技术问题,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技术创新。此外,引进具备检测、咨询、科研、人才培训、数字化转型、行业联盟协会等全领域公共服务能力的行业平台,发挥其基础性、公益性、前瞻性支撑赋能作用,推动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构建良性生态、促进产业创新。
四是加强区域协同联动,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指引下,我市牢牢把握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聚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找准集成电路、智能终端、软信产业等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先进集群。通过一系列组合拳,进一步推动成渝两地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持续巩固提升电子信息制造、软信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全国区域产业协作发展贡献成渝案例。
面向未来,要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主题,突出高质量发展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数字化转型,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在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做强做优。锚定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的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4万亿元台阶”“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目标任务,加大链主、链长企业引育力度,加快推动集成电路规模持续壮大、智能终端产业提档升级,深入实施软信产业“满天星”行动计划,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巩固全球最大笔电、国内重要手机制造基地地位,提升产业自主可控度,有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翻番,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二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电子信息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发挥科研院所、公共服务平台机构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方面的作用,高效配置各类资源,搭建起咨询服务、检测认证、人才培育等领域的桥梁,发挥好公共服务平台资源集聚作用。
三是成渝携手打造产业发展生态体系。鼓励两地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面向“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联合建设国家级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重点实验室。整合两地优势资源,联合组建成渝产业发展联盟、职业教育联盟等,打造形成产业互补、行业互联、企业互通、协会互助的跨区域联动发展模式。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建立工业互联网数据资源合作共享机制,打破“数据孤岛”,建设成渝“产业大脑”,全面推进产业链协同,开展平台建设、标准制定、人才互动等跨区域合作。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