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报道)重庆市政协委员严佳在今年重庆“两会”提案《关于推动具有重庆风味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建议》中介绍说,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诸多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催生了许多新兴业态,预制菜就是其中之一。预制菜融合了一二三产业,产业链条长,市场潜力大,其蓬勃发展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具有积极作用。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增速达19.8%,预计2022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超4000亿元,按20%的年均增速测算将在未来6-7年时间达到万亿元规模,是当之无愧的“风口”行业。
近年来,重庆致力于打造“美食之都”,将“美食”作为城市名片之一。巨大的城市消费市场和广阔的农业生产基地,为发展预制菜产业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前重庆市预制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缺政策。近期,广东、山东、四川、福建等省纷纷出台了鼓励发展预制菜的政策措施,将预制菜确定为省级重点发展产业,提出五年内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预制菜龙头企业。而重庆的预制菜产业发展仍处于自由生长的阶段,尚未出台市级层面的相关政策,缺乏对全市各区县产业布局的引导及具体鼓励发展举措。
缺标准。重庆菜式重油、重盐、重麻、重辣,虽然口味广受欢迎,但与现阶段健康、营养、均衡的国民膳食目标相悖。据某研究机构抽查结果显示,在八大菜系的13款热销预制菜品中,钠含量最高的是重庆菜——万州烤鱼,钠含量高达10250㎎,远超摄入标准。此外,在国家层面对预制菜也未出台统一标准和市场规范,目前商家主要执行速冻调制食品的行业标准(SB/T 10379-2012),及一些企业标准、罐头标准。标准的缺失,导致行业产品鱼龙混杂,出现添加剂比例较高、冷链运输不规范、食品安全性存在不确定等问题。
缺品牌。重庆有火锅、小面、歌乐山辣子鸡、万州烤鱼、荣昌卤鹅、黔江鸡杂等广受欢迎的特色菜品,也有小天鹅、陶然居、德庄、乡村基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餐饮品牌,但在预制菜产业发展中,重庆还缺乏有强大牵引性、带动力、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大品牌,总体呈现出小、散、乱、弱的发展态势。在《2022年上半年中国预制菜品牌百强榜》中,重庆有4家上榜,分别为恒都、自嗨锅、牧哥、德庄,上榜数量远远落后于上海、广东、山东、浙江等省市,企业规模也远低于恒兴集团、正大集团、龙大美食、安井食品、味知香等巨头企业。
缺支撑。在对本地预制菜企业调研中发现,在预制菜的研发、推广过程中,不同菜品保鲜、冷链运输要求不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攻克技术壁垒,而资金、技术、人才的缺乏成为预制菜发展的制约因素。2020-2021年,珍味小梅园、味知香等多家外省企业收获融资,而我市预制菜企业却榜上无名。
对重庆市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构建重庆预制菜政策体系。从市级层面出台预制菜产业发展指导性文件,加大对各区县预制菜发展方向的引导。鼓励各区县深度挖掘本地美食的品牌效应,立足自身农业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出台区级扶持政策,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预制菜产业基地。设置“预制菜产业示范园”评选,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带动各区县形成多点开花、功能错位、菜品独特的预制菜产业集群。
建立川渝预制菜行业标准。建议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根据川渝美食口味相似性特征,联合四川餐饮行业协会,由龙头企业共同牵头制定《川渝预制菜产品规范》团体标准,再逐步上升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推动预制菜行业步入科学管理和标准化轨道,构建完善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强制性规范,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打造重庆预制菜领军品牌。充分发挥原材料成本优势、餐饮企业品牌优势、预制菜企业专业优势,速冻食品企业规模化生产优势、零售企业分销渠道优势等,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细分赛道,打造差异化产品。鼓励预制菜企业深化与互联网企业的深度合作,引入流量,塑造品牌,开拓场景,为传统产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形成多家预制菜龙头企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强化重庆预制菜要素支撑。设立预制菜产业专项基金,创新金融信贷服务,帮助企业宣传推广,吸引资本投入。建议由政府搭桥,引导高校、职业院校与预制菜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借助预制菜产业园平台打造“产学研”基地,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预制菜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食材配送供应链和跨区域冷链仓储,拓展重庆预制菜销售半径,扩大消费市场规模。从人力、财力、技术、物流等多方面强化要素保障,助推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