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

重庆市政协委员陈亚琴:聚焦粮食安全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发布时间:2023-01-13 00:25:3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报道)重庆市政协委员陈亚琴在今年重庆“两会”提案《关于聚焦粮食安全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议》中介绍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092.8万吨,总体自给率为68.3%。全市耕地总量从2009年到2019年净减少852万亩,耕地保护目标缺口达60万亩。优质耕地仅占28.1%,约75%的耕地“不宜机”,农机化水平比全国低19个百分点,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不高。撂荒地高达666万亩,因撂荒闲置导致耕地林地化面积达186万亩。已实施退耕还林但还是“三调”稳定耕地面积159万亩。种源供给对外依赖度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确保粮食安全需要拿出更多过硬措施,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为此建议:

聚焦有地可种,强化坚守耕地红线硬任务

层层扣紧压实耕地红线坚守责任,将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耕地用途管制等目标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的刚性指标,实行“一票否决、终身追责”。督促突破耕地保有量目标的20个区县制定耕地补充方案,市级相关部门实行台账化管理,尽快把减少的耕地补回来。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零增长”。组织专业机构,针对待建在建的农业农村工程项目进行常态化拉网式全覆盖排查、整改,严防新增。坚持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编制任务书、时间表,科学、有序消化存量。做实区县域范围内耕地年度“进出平衡”,按照“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原则,市级相关部门建立统一的耕地占用补充台账(包括数量和位置图斑),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全程监管,对补充耕地不及时的,暂停其耕地占用审批。

聚焦有地能种,实施提升耕地质量新举措

坚持“农田必须是良田”,大力实施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工程,以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改大、改水、改路、改土”为重点,配套完善排灌设施、机耕道、作业便道、田间搭接口等,真正做到“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总结前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足,创新开展“千年良田”建设试点,严把项目选址关、设计关、评审关、施工关、验收关,确保今年的226万亩建设任务竣工即达标。补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安排专项资金,下大力气尽快完善农村大中型水库的农田灌溉功能,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强化小微型水利设施运行管护,完善塘库、渠堰、灌排等农田水利设施,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聚焦有地必种,探索解决耕地撂荒新途径

全面清理撂荒地基本情况特别是基本农田和已建高标准农田“非粮化”情况,制定分类分期整改退出方案,打表推进,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种粮。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动态监管,坚决遏制撂荒地新增。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复耕撂荒地,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复耕撂荒地种植粮食,或者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经营权复耕撂荒地种植粮食的,可按复耕面积给予一次性复耕补贴,并对相应的农业保险自缴部分给予补贴。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切实用好用足用活种粮支持政策,对耕地弃耕一年以上的,中止发放地力提升补贴,待恢复耕种后及时发放。确保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政策兑现不延迟、不打折。

聚焦有地优种,做强配套耕种要素大保障

加强保护培育推广良种。开展大普查,建立本地粮食作物优质种子库,做好种源保护。整合重庆南繁南鉴基地资源,加大科研投入,强化育种技术创新研发与推广运用。采取“政府+科研+企业+基地+农户”合作模式,打造科研、生产、储藏、推广、种植全产业链,培育一批大、强、优、精的种质企业和种源基地,研发推广适应重庆气候特点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良种。大力推广优质稻等良种,推动市、区县、乡镇共633个、30万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强化研发攻关推广良技。加快培育壮大农业科创平台,深化院校地合作,充实科研队伍,结合重庆气象条件、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开展粮食生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继续加强政府公益性科技服务,优化完善科技特派员配套制度,努力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效能。把农技人员压到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培训指导农药、化肥、灌溉等田间管理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种植技术。积极推进社会化农技服务,鼓励种粮大户开展智慧农业试点。大力开发设施装备推广良法。积极构建“产学研推用”农机协同创新机制,与国内外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组建创新联盟,开展适合重庆地形地貌的农机研发制造,提高农机宜地化水平。加快先进实用设施装备的研发与配置,补足粮食烘干仓储、冷链保鲜等设施装备短板。加快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种、统防统治、托管经营等社会化服务;着力培育一批全过程社会化服务组织、面向小农户提供生产托管服务组织、以统一服务为主业的农民合作社、农业服务公司、农业科技公司等;建立全市农资农机农技线上服务平台,汇集各类耕种要素,为粮食种植等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全方位服务。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