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报道)重庆沙坪坝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杨邦维在今年重庆“两会”提案《关于缓解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的建议》中介绍说,停车难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交通机动化进程迅速发展带来的产物,是世界各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难题之一,已成为众多城市发展的“通病”。截至2021年底,重庆市中心城区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95万辆,年增长率近8%,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停车泊位缺口,停车难问题愈加突出,不仅影响城市动态交通的运行,也影响了市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出行体验。
现状情况 根据市城市管理局2020年3月公布数据,主城区登记备案及公告公示停车场总数为5555个,车位总数178.67万个。据此测算,我市中心城区汽车保有量与汽车泊位比例约为1:0.92,远低于国内外通行1:1.2比例,车位缺口十分巨大。同时,根据重庆交通大学《2021—2022 年重庆停车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中心城区人口聚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包括渝中半岛、观音桥、南坪、三峡广场、大坪、杨家坪等区域,单日停车需求较多。但是,中心城区车位供给并不均衡,如渝中区停车位数量较少,密度最高;渝北区停车位数量最多,密度较低。相对来说,由于车位资源存在“时间上的不可储存性”“空间上的不可运输性”,中心城区的商业中心、老旧居住区、医院、校园周边等区域停车难题更加突出。
问题分析 历史配建指标不足。我市停车位配建指标经历三个阶段,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例,2007年前配建停车位指标为0.34个/100平方米,2007-2012年配建停车位指标为0.6个/100平方米,2012年至今配建停车位指标为1个/100平方米,除城市新区之外,中心城区配建车位不足的问题相当普遍。
停车设施配比失衡。据研究测算,配建、公共、路内三类停车场合理结构比为(80%-85%):(10%-17%):(3%-5%),但我市公共停车场占比严重偏低,停车设施结构非常不合理,特别是一些公共停车场被挪用为超市、仓库、娱乐场所等,不仅蚕食数量不多的停车位,还额外产生了大量停车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停车矛盾。
区域化矛盾突出。中心城区核心区,特别是渝中半岛、观音桥、南坪、三峡广场、大坪、杨家坪等区域,聚集了商圈、学校、医院等各类资源,兼有大量老旧小区存在,人口密度大、停车需求多,前期配建车位明显不足。由于核心区多为城市老区,可利用空间十分有限,进一步挖潜难度较大,车位供需矛盾远超中心城区其他区域。
项目落地困难。中心城区用地十分紧张,新的停车位建设有的采取机械式停车塔库形式,有的利用高架桥、现状绿化、市政广场等地下空间,目的都是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但是,械式停车塔库往往因房屋间距、规划退距、消防通道等要求,难以审批通过;而高架桥、现状绿化、市政广场等地下空间,因涉及占绿、水利、调规等手续办理,推进较为困难。另外,全市尚无加快各类公共停车场项目规划建设手续审批的实质性举措,新建停车场从项目研究到开工建设往往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严重制约建设实施的时效性。据测算,我市中心城区汽车保有量年增长率近8%,但停车泊位增长率不到5%,泊位缺口持续加大。
对策建议 注重挖潜提质,加强停车综合治理。建议城市管理部门牵头,会同住建部门、规划部门,一是全面清查改变公共停车场使用性质或减少使用面积的情况,杜绝公共停车场被“改用”、“挪用”,盘活存量停车资源。二是加强路内停车管理,对于城市道路周边合理范围内已建设有对外开放停车场的,动态评估调整路内泊位,强化“停车入库”。三是强化信息支撑,建立多方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协同构建中心城区智能停车管理平台,促进停车信息全面联网,满足人民群众智慧停车需求。
落实规划保障,强化停车协同建管机制。建议城市管理部门、规划部门共同负责,一是全面摸清中心城区停车场“家底”,分片区梳理停车需求与车位资源的供需关系,科学编制停车专项规划。二是严格落实停车专项规划布局,纳入城市用地控制,分年度落实专项供地计划,保障建设用地。三是结合我市城市、地形条件,规范城市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开发利用,出台对绿地(包括坡坎崖)、广场及城市道路等地下空间的分层开发实施细则,指导建设部门与管理部门共建共管。
丰富建设模式,加大停车设施供给力度。建议住建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共同负责,从长效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灵活推动停车设施建设。一是鼓励临时立体公共停车场(库)建设,在核心区商圈、学校、医院及老旧社区等用地紧张的重点区域,试点利用小区边角用地、夹心地、道路附属用地等“见缝插针”设置“小微”临停设施。二是实施一批老旧建筑改扩建,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老旧厂区改造等,在符合日照、消防、绿化、环保、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功能改造、加层、背包等形式改扩建成立体停车场。
强化宏观调控,优化停车场建设配套政策。建议城市管理部门牵头,发展改革、规划等部门配合,一是完善停车收费管理体制,探索社会投资建设立体公共停车场(库)的自主收费机制,适当提高并尽快出台停车收费新标准,以“价格杠杆”调控停车需求。二是优化公共停车场建设配套政策,从用地保障、资金扶持、配套减免、分类简化审批流程等方面出台具体举措,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推动项目加快建设。三是扫除机械式停车场建设障碍,针对普遍存在的房屋间距、房屋间距、规划退距、消防通道等现实问题,根据居住小区自有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用地、既有建筑改造等不同建设方式,分类出台规范化的申报程序,设置建设项目需满足的规范条件,落实鼓励优惠政策,支持机械式停车场建设。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