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

重庆市政协委员覃发军: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

发布时间:2023-01-13 00:13:5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报道)重庆市政协委员覃发军在今年重庆“两会”提案《关于积极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的建议》中介绍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1月印发通知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涉及13个省区市,重庆段达691公里占长江总里程的11%,在长江干流全域中具有独特的代表性,具备较好的特色文化资源基础条件。

文化特征谱系和定位根据重庆地区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主要文化表现形态,划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个主题,9项文化价值特征,22个文化特色,形成长江文化公园(重庆段)的文化特征谱系。前期已在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红岩精神、巴渝文化、移民文化和三线建设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挖掘、梳理和保护利用,形成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鲜明特色和品牌。近年随着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的不断深入推进,重庆的考古文明、川江航运、山水城市等文化特征的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不断凸显,成为彰显大河上游文明特色的显著标识,有必要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中予以重视和重点打造。

重庆是早期脊椎动物演化、恐龙、古人类三大最重要或最热门古生物研究方向的集中宝地。重庆的考古文明是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生动见证。重庆的航运文化是城市商贸兴盛的生动见证。重庆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位于褶皱山区的特大山水城市,山水、人文、城市千百年来相互成就,成就了巴渝版的“富春山居图”。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的文化定位为世界历史上全球独有、源远流长、意义非凡的大河上游文明;空间定位为长江上游巴蜀文化区与荆楚文化区的交流融合节点,长江文化表达的独具特色空间;功能定位划分为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4类功能区。

目前建设推进存在的问题 当前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系统性整体性尚待加强,不利于打造辨识度高和品牌力强的地域文化特色。二是部门间常态化有效工作协调机制尚待建立健全。三是需要建立政府-市场多方主体共同协作参与、责权利关系清晰的责任主体架构,更好地引导社会资金发挥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多元投入机制。

积极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的建议 总体而言,建议开展”三个需要”工作:需要深化对长江沿线重庆段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问题研究和立法建议论证,推动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理念入法入规;需要对重庆地区内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摸底,按照规划衔接协调机制要求编制好建设保护规划;需要充分发挥地方党委和政府主体作用,系统推进系列重点基础工程建设:分为保护传承、研究挖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5项工程。

一是保护传承工程重点建设重庆古生物博物园,将长江上游地区古生物演化的相关成果进行科普展览;建设国家水文遗址公园,加快白鹤梁国家水文遗址公园建设,与长江沿岸水文石刻的保护绑定,推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程;建设长江文化节实景演出工程,利用沿江历史场镇的沿江开放空间开展系列实景演出。

二是研究发掘工程重点建设长江文化遗产数据库,开展重庆长江岸线文化遗产调查和认定,建立长江文化遗产分级分类名录和档案,做实做细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抢救性记录工作;开展三峡移民文化挖掘提升项目,依托三峡移民文化纪念馆加强三峡文化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的互动交流研究,推出移民资料征集、移民精神口述史、移民精神课程体系开发。

三是环境配套工程重点开展长江沿岸生态治理工程,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和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四山”保护提升,加强江心绿岛生态保护,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建设长江中上游生态廊道,打造“水系生态”最美岸线、“山系生态”最美林带、“绿色生活”最美环境;建设巴蜀碧道复合交旅走廊,改进水上交通配套设施;规划绿道慢行网络,完善示范段连接路、自行车道、风景道、游客驿站等建设,共建水上旅游交通体系。

四是文旅融合工程重点开发峡江旅游线路,推动打造嘉陵江、涪江、乌江流域生态旅游碧道和特色旅游线路;推动长江游轮旅游项目,完善主要港口旅游客运服务功能;建设江城风貌塑造工程,打造“江镇江村、山城山居”,推进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奉节—巫山—巫溪”高峡平湖特色风景带、长江诗词歌赋文化带和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山水都市品质提升工程,持续推进两江四岸核心区、开埠文化遗址公园、红岩文化公园、十八梯、湖广会馆等滨江地区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保护提升。

五是数字再现工程重点建设重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平台,打造“数字长江”栏目,通过数字化方式,深度体验长江文化公园内园林、文保建筑、戏曲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建设川江航运文化遗产数字库,抢救性保护即将濒临灭绝的航运文化遗产资源,加强文化遗存资料的收集整理,通过数字复原技术提高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