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报道)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广东商会执行会长、武隆工商联副主席、博象文旅集团董事长陈博洲在今年重庆“两会”的提案中建言,关于建设“重庆·新田野”三农产业创新发展体系、打造重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平台的建议。
陈博洲委员认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推动重庆本域农业生产标准化、管理现代化、流通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无缝衔接广大城市消费市场,逐步从主要依靠“有形之手”向主要依靠“无形之手”过度,形成以市场主体为主要载体、以城乡农产品需求为导向的载体联农、带农、富农可持续产业化发展。因此,建设一个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营、覆盖重庆全域的农文旅商融合发展产业联合体,作为推动本土农业生产标准化、管理现代化、流通市场化的战略载体,就显得尤其必要。
以武隆区为试点、覆盖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设“重庆·新田野”三农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并以其作为全市三农产业发展的战略载体和产业化抓手,快速整合重庆特色农文旅商产业资源,跨区域布局建设特色农产品现代化经营销售体系,形成全国首个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营的农文旅商融合发展产业联合体,立足重庆乡村振兴工作和“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建设,辐射带动一批涉农产业布局和发展,并依托新田野城市社群网络,直接供应广大城市社区,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培育和塑造重庆“三农”产业和乡村振兴的象征与符号。
当前重庆三农产业发展“痛点”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三农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对标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远景目标,对比国内外农业农村产业化发展先进水平,我市尚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为: (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我市三农特色产业资源丰富,但产、研、供、销各环节节约化程度不高,对特色资源的可持续发掘和产业化利用程度不深,农产品产地和广大城市消费市场联系尚不够紧密、中间环节过多。(二)全国知名品牌产品、品牌产业、品牌区域不多。(三)市场化发育程度不高,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四)特色农业企业附加值不够、生产技术不高、管理创新不足,综合竞争力尚显不足。
“新田野”三农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体系的定义
针对以上不足,建议以推动农、文、旅、商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融合发展为目标,全市建设“新田野”三农产业创新发展体系的构想。“新田野”是以特色农产品展示销售为核心,覆盖农产品研发、生产、加工、营销等全产业链环节,兼容休闲农业、特色农家餐饮住宿、乡村生态及人文体验等多功能于一身的农文旅商融合发展体系。“新田野”体系在全市形成后,就将有效带动全市三农产业资源优化重组,无缝衔接农产品供给侧和城市社区消费市场,形成推动本域农产业生产标准化、管理现代化、流通市场化发展的战略载体,孵化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庆品牌,探索形成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化创新模式。
建设“新田野”三农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体系的建议
一是整体布局要紧接地气,突出区域化、主题化、特色化。建议由市委市政府成立“新田野”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农业农村委、市文旅委、市乡村振兴局等市级主管部门牵头、相关区县参与,按照我市“一区两群”资源分布,首先以武隆作为试点,覆盖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突出“渝东南武陵山”特色主题,建设“新田野”发展体系试验区。
二是产品生产要着眼于“整合重组”,突出标准化、制式化、产业化。由市委市政府统筹,区县党委政府主抓,制订“新田野”产品标准,建立新田野特色农产品三级目录,挑选本域优质农产品入住。对入选目录的农产品,按照统一标准,对其生产、加工、收购环节进行改造,并给予一定政策扶持。通过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快速聚集本域三农优质企业、产品、品牌,快速完成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布局,快速推出“重庆·新田野”产品序列。
三是推广营销要线上线下兼顾,突出地标化、层次化、多样化。在区县、乡镇、行政村建设线下“新田野”三级展示体验平台,作为新田野产品展销线下阵地,对各级特色农旅资源、优势产业形成全覆盖展示展销。在线上,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和农村电商网点,依托现有物流配送体系,统一建设“重庆·新田野”旗舰网店及区县分店,统一使用“重庆·新田野”品牌标识进行网上展示、购销、配送。
四是市场开拓要紧扣“城乡融合”这一核心,突出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新田野立足“社群运营”这一核心载体,着力探索建设城市社群网络,依托线上线下联动,引导城市社区主动选购农产品,并通过农业物联网进行全程监控,搭建农产品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之间的桥梁,塑造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庆品牌。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