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城乡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2-01-18 07:01:3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报道)在重庆“两会”期间,重庆广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正高级工程师、重庆市政协委员洪敏提交《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中共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提出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目标,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把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主目标。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开局元年,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主线,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市助力创新工程实施以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施科技助力创新驱动发展,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经济主战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我市科技助力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科技智库建设不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短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协作层次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大力推进科技智库建设 。 大力推进我市科技智库建设。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平台,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内高校院所等一批科技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校的联系和合作,集聚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领军人物和专职研究人员进入我市科技智库。采取学术交流、课题调研、政协提案、专题报告、建言献策等多种形式,围绕我市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决策问题和创新驱动、深化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建言献策,提供决策参考。

加快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实施高精尖稀缺人才引领 “人才高地”建设、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等人才建设工程。依托重庆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项目,通过搭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市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发机构等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柔性引进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尤其是国家级人才、国家级项目、赋能地方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三是开展提升基层科协组织“3+1“”试点工作,充分调动科研机构、高校、院所、企业等一线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热情,更好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形成科技创新空间聚集的优势。

破解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借助各级学会智力,重点研究我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我市经济特色发展路径,助力我市构建相关产业集群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链,引进相关产业和技术;搭建产学研用平台,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机构开展技术攻关,着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企业转型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提升企业运用外部资源的能力、承接技术转化的能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帮助企业解决研发瓶颈;助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技术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和研发投入、资源整合、外部协作等问题,驱动我市经济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形成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的优势。

建立和完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机制。 统筹整合产学研用平台的资源,帮助市域内重点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建立科研平台,在产业特色明显的园区(基地)建立科技创新服务站,开展科技信息挖掘、协同攻关、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助力科技创新平台项目产业化。完善适应科技创新要求、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项目和人才管理机制。以国家发展目标和我市科技发展目标为导向,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对成果转化、完成产值、创造税收等重要指标评估,给予激励和考核。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机制,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连接平台,为企业提供“点单式”、“定制式”科技服务,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科技项目的有效转化,加快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形成科技为产业赋能的优势。

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 。 加大科技成果推介力度,组织相关企业举办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展览、推介活动,扩大已有科技成果应用力度。围绕我市产业特色,征集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建立企业需求信息库,组织引导与相关学会、科研院所、高校搞好技术对接和成果转化,并对对接服务进行追踪和评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探索建立项目化运行机制,促进研究机构、科技专家与企业之间的科技流动和技术转移。积极落实相关奖补政策,加大对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科研人才的奖补力度,优化财政金融扶持政策,进一步引进资源,扩大开放合作,形成我市科技创新的裂变效应。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