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大竹县自然资源局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发布时间:2021-12-16 06:54:4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通讯员张玉英)近年来,大竹县自然资源局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支撑保障和服务引领作用,充分用足、用活现行政策,结合实际,在空间规划编制、用地保障、土地整治、生态修复、耕地资源保护等方面一起发力,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资源要素保障。

强化规划管控,引领乡村发展。一方面,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为乡村振兴留足用地。按照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原则,对12.26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科学评估,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生态保护红线与耕地、矿业权、人工商品林、城镇村及各类建设项目等矛盾冲突,最大限度地为乡村振兴预留发展空间。结合退耕还林、生态红线、设施农用地、矿山范围线等数据积极推进永久基本农田整改核实补足工作,拟继续保留的永久基本农田86.98万亩,拟补划的永久基本农田19.58万亩,为全县粮食安全筑牢基础。根据“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在水资源刚性约束下,全县试划40.65平方公里城市开发边界,为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乡村振兴用地留足建设用地空间。另一方面,开展“多规合一”的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为乡村振兴找准发展路径。今年来,该局坚持突出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一镇七村” (一镇:石河镇,七村:庙坝镇寨峰村、月华镇九银村、清水镇高巩村、团坝镇白茶村、杨通乡大庙村、石子镇牛头村、庙坝镇黑水村)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引导土地空间资源要素重新配置,科学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安排农村经济发展、村庄建设、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等各项用地。通过“一镇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以点带面,以产业育项目,以项目促发展,为乡村振兴找准发展路径,实现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

创新用地保障措施,助推乡村产业发展。首先实行设施农用地管理县级备案。截至目前,大竹县已完成137宗设施农用地备案,如大竹正邦农务有限公司、四川国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竹县新云白茶专业合作社、 四川新城大川畜牧有限公司等,较好的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次,预留和保障乡村产业建设用地指标。在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用于保障乡村振兴(含乡村产业)用地需求。三是探索多元化的乡村产业用地供应方式。探索 “点状”供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项目,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和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降低集体土地交易成本与经营风险。

强化矿山修复治理,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成立“大竹县非煤露天矿山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生态修复问题综合整治工作专班”,对全县36个非煤露天矿山开展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问题开展排查和督导整治,形成“一矿一策”整改方案,结合采取航飞影像的方式,督促露天矿山坚持资源开采保护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相结合,边开采、边修复。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统筹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投入,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实施生态修复。今年来,我县集中对九盘片区、石河片区(含海螺、利森)、周家片区、高穴片区、石桥铺片区、周家片区、石子片区、高穴片区、石桥铺片区、庙坝片区进行了生态修复,共计修复面积870.2亩,覆土约29.186万方,栽种桂花、紫穗槐、马桑、扁竹竿、葛麻藤等树木约50.05万株,播撒草籽 8745公斤,极大改善了矿区周边生态环境,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开展土地复垦整治,打造乡村振兴的抓手平台。2016年以来,共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5个,建设规模18.4157万亩,预算总投资1.7亿,新增耕地 1.26万亩,新建、改建农田灌排渠(管)道 119.303公里,新建、改建田间道路359.506公里,新修蓄水池267余口,整治山坪塘127余座。实施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等复垦整治项目21个,预计可新增有效耕地并形成增减挂钩指标1500亩。在土地整治后,小田变大田、坡地改梯田、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再通过土地流转,引进特色农业,栽种香椿、苎麻、海椒、李子、桃子等适合在山地生长的农作物,形成了“万亩亿元”现代农业示范区、蔬菜标准园创建、十万亩优质苎麻等基地,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