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洪东
人民至上是人民幸福的先决条件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文献,其中贯彻的根本价值坐标是人民幸福。
《决议》指出“坚持人民至上。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还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坚持改革正确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至上就是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让人民“拥护”“赞成”“答应”“高兴”,真正让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服务满意是重要考量。因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为人民服务过程中,初心、过程、方法、结果至关重要。服务的成本是否合理、服务的质量是否合格、服务的水平是否达标、服务的程序是否适当、服务的结果是否满意,都要接受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评判。
秦汉以来,中国历代统治者在其朝代更替的初始,也曾懂得“民为邦本”,也曾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人民“休养生息”政策,让人民获得了短暂的“安身立命”,但由于其阶级统治的局限性,却不能一以贯之,人民的真正幸福并没有实现,更不会有制度性、根本性的实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根本飞跃,只有共产党才能真正做到“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解决“兴勃焉,亡忽焉”的兴衰周期律。这是因为共产党是先进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革命政党,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革命政党。
共同富裕是人民幸福的基础条件
人民创造历史,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理应是这些财富的拥有者、享有着。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尊重和保护生产力,就是尊重和保护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良好的优化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在生产中如何拥有尊严、如何得到权益保障、如何获得应有收益、如何获得体面生活对生产力发展影响巨大。
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不能成为特殊利益者独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要求走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裕的根本是发挥、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防范灰色收入,保护合法收入,避免过低收入,在共同富裕中,既要按劳分配,也要救济救助,既要市场效率,又要社会责任。《决议》指出“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决议》指出“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美好生活是人民幸福的应有之义
《决议》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实现不是天上掉馅饼,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人民幸福需要人民的共同奋斗。人民是一个广泛而抽象的概念,但也是特定而具体的概念。人民有区域、行业、条件、能力、努力程度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人民需要学习、需要锻炼、需要成长,要从学习弘扬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宝贵营养,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精神,更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做新时代好公民,在学习中提高,在勤勉中前行,在厚德中创造,在诚信中做事;在创造创新创业中,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敬法学法遵法守法,热爱共产党,坚信共产党,拥护共产党,听党的话,跟党走;在责任担当中,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做到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发愤图强,勤勉努力,干一行爱一行,顺应而为,顺势而为,有所作为。同时,美好生活的实现,也需要公民培育和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幸福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经济活力的提升和营商环境的优化。《决议》指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活力,保护广大劳动者和消费者权益”,《决议》还指出“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全社会要全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全面激发企业家创造,全部履行企业家责任,同时调动社会组织的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活力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予以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所以,人民幸福不仅是价值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人民幸福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得到全面体现,就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党的领导是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
实现人民幸福,是党的初心使命,是党的目的宗旨,是党的责任担当。只有党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权力在阳光下进行,让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目标真正得到保障和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是要规范公共权力边界、履行公共权力责任、限制公共权力越位。《决议》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依纪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
腐败现象、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是人民幸福的大敌。《决议》还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抓起”,《决议》还指出“腐败是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四亿人民”。反腐败斗争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党的领导才能从根本上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为人民美好生活创造美好政治生态。
人民幸福的落实,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党领导的民生导向、问题导向的社会建设。《决议》指出“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只有党的领导,才能真正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才能根本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才能带领人民在第二个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者工作单位:中共无锡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