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唐华)近年来,达州市发展改革委始终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精准发力、精细管理,切实让搬迁群众搬得舒心、住得放心、生活开心、发展顺心。
补齐短板夯实发展基础
按照安置区“缺什么补什么”和“适当留有余地”原则,对照“五通”、“五化”标准,对安置区配套设施进一步查漏补缺,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项目后期管护机制,确保持续发挥项目效益。
壮大产业助力稳定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安置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推广运用“双靠近三融合”模式,构建增收产业体系。全市已实现每个集中安置点至少有1项主导产业,42726人搬迁群众依托发展特色农林业脱贫致富。
扶持就业拓宽增收渠道
在安置区设立用工信息栏,及时发布企业招工信息,举办易地扶贫搬迁专场招聘会,充分发挥东西部劳务扶贫协作机制,千方百计组织搬迁群众转移就业,累计培训63852人次,累计组织54263人依靠劳务经济稳定脱贫。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实现3547人稳定增收。在涉农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行以工代赈方式,优先吸纳搬迁贫困劳动力参与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在有条件的安置区建设就业“扶贫车间”,促进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兜底政策织牢保障底网
整合各类社会保障资源,对已因残、因病、缺劳力的特殊困难搬迁群众救助,确保养老保险、医疗救助扶持、低保兜底、残疾补贴等政策应享尽享、过渡期内保持稳定不变。全市搬迁群众现有29421人享受低保兜底政策。
创新机制服务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探索推广“双向流转”模式,让群众在安置区附近有地种,保证基本需求。全市已完成不动产登记46519套,实现了“应办尽办”。积极探索推行资产收益扶贫,3122人增加了资产溢出收益。
强化治理规范社区管理
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多方积极参与、党员群众有效监督的“一核多元、融合共治”基层治理体系。结合“两项改革”,及时调整村民自治小组,广泛推行“道德银行”“红黑榜”等做法,深入开展“家训家风美、家和万事兴”主题教育和“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活动,引导群众自觉摒除陋习,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融入新生活。组织干部开展“政策大宣讲、群众大走访”,引导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