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四川文理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进万源

发布时间:2021-07-26 07:11:2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通讯员林涛)为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领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力,树立“青年当有志,立志在四方。祖国需要处,皆为我故乡。”人生价值理念。7月14日—21日,四川文理学院第十一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国情观察实践团在数学学院团总支书记罗方芫的带领下,深入万源市开展了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四川文理学院青马班围绕“党史学习”“国情观察”“乡村振兴”主题,通过参观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村镇农户实地调研、村官体验日、农田体验日等活动,实地调研了全国“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老先生开展护林造林工作的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居民的生活水平、新冠疫苗接种情况、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程度、生态保护意识等。通过此举获得了当地居民最迫切的需求,了解了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形成良性的调查报告,助推当地乡村振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7月14日,四川文理学院青马班来到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接受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到万源保卫战是红四方面军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艰苦、战绩最辉煌”的反“六路围攻”中的决定性战役。此战历时20余天,歼灭刘湘部1万余人,缴获步枪千余支、机枪30余挺、迫击炮30余门,重创围攻川陕苏区的川军主力刘湘部,为红四方面军主力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在万源保卫战中,红四方面军将士们以身体铺路、以血肉筑墙创造了不朽功绩。万源人民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保卫苏区,对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卓著的贡献。生动展现了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军队和人民有着无法分割的鱼水情。看着陈列馆内墙上详实的数据,有些模糊的先烈照片,简陋的武器装备……团队成员神情变得凝重,对先烈们的卓著功勋表示出由衷的敬仰。

随后,团队成员前往曾经万源保卫战的主战场花萼山开展社会调查。通过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同万源市官渡镇项家坪村的前任党支部书记项尔方、老护林员李如银、蒋大华等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在项尔方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周永开先进事迹陈列室。周永开1994年来到花萼山,以茅草屋为住所,以竹竿为拐杖,以双腿为标尺丈量着花萼山的每一寸土地,以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感化着当地村民,以超前的生态治理理念,引导村民实现“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观念的转变,带领工作人员手绘的“花萼山旅游规划图”,对现在的花萼山旅游规划都依旧具有实际指导意义。通过参观采访,团队成员对周永开老先生有了更为具体化和全面的认知,对周永开老先生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川贝甲天下,萼贝冠全川”。7月16日,团队成员在项家坪村现任党支部书记龚代礼的带领下,来到萼贝种植大户项尔华家中,对当地的萼贝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通过采访交谈,大家了解到萼贝在治疗哮喘、化痰等方面具有奇效,一颗可以卖到50元左右,属于名贵中药材。通过调研发现,萼贝产业发展依旧存在种植周期长、土质依赖天然土、种植模式传统、种植技术不系统、劳动力缺失、资金匮乏等问题。

为了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当地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改变传统放牧耕耘模式,因地制宜科学发展萼贝等中药材种植产业,采用“村党支部+公司”的集体经济模式,成立集体经济组织专门种植萼贝,多元化的发展重楼、黄精、白芨等中药材种植,通过调结构、促增收、兴产业、促发展,多方位开辟了村集体和村民增收渠道,使村民持续增收和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成为了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体现,在保护环境花萼山自然环境的同时,真正的让绿水青山变成使人民致富的金山银山。

期间,团队成员重走周永开护林路,足足两小时走到清风岭,汗水打湿了大家的衣服,可想而知,周老60多岁靠着竹竿和胶鞋巡山护林的艰辛。返程途中大家有幸采访到了当年的老护林员蒋大华。蒋大华向大家讲,周老曾经把他仅有两个灯泡和简陋厨具的茅草屋称为“五星级宾馆”。为了有效开展护林工作,周老拿出自己的工资买工具、买物资,深入到村民家中切实解决村民的困难。为了表示对护林员的感谢,周老每年给每个护林员100元,用于买胶鞋。但是护林员从未叫过苦,周老也从未叫过苦。正是在当地群众的大力保护中,花萼山才得以青山在、绿水流、鸟儿叫、万物生。

四川文理学院青马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国情观察团,通过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展开了红色主题教育、“五老”人物专访、重走周老的护林路、社会调查、农田体验等多项活动,进一步感悟了周永开老先生的初心使命,领悟到了周永开老先生在1994年就提出生态发展理念的超前性、感受到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体会到了新时代背景下基层乡村治理的显著成果、坚定了理想信念。

同时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团队成员进一步了解乡情、认识社会、接触群众,进一步加深了对当下社会问题的认知。团队成员通过宣传、走访调研等方式切实投入到项家坪村的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活动,并展开讨论思考。大家希望通过自身的行动,达到扩大当地知名度、助推当地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国情观察我先行,实践真知促发展”。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