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开明
在中国广袤土地上,民族文化产业盛宴大餐“三幺台”,是我国仡佬族一种精心制作的食品与用餐方式,它代表了仡佬族人民待客礼仪,热情大方、坦诚意浓的民族风格与就餐特色。
在这个丰富多彩绿色星球上,食物是一切生物种类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对各种食品的依赖,可说是亲密无间而相生相合的关系。从远古以来,人们将饮食以精心调制,细腻加工的独特工艺制作,提高到花样繁多、色香味美、营养可口的品质与高度,形成了一种源远流长、风格各异的传统产业文化。他们又以不同民族的民俗民风,向食物注入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标志,同时也创造出颇受大众欢迎的各种美味佳肴,这就印证了民以食为天的真实内涵和普遍真理。
仡佬族“三幺台”盛宴,是一种独具风格、古老而颇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用餐方式,可说是,一方乡土口味,造就出一束民族瑰宝传承。它以场面热烈宏大而著称,方桌上各种美味食物品质优良,也是受地域、自然、历史和人文环境条件所创造,包括当地物产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为构件,经过长期演变而沉淀下来的民族产物。仡佬族采用“三幺台”方式待客,除逢年过节合家团圆外,一般是招待远方贵人或德高望重的老者,才用上这样高级别的礼仪与盛宴大餐。方桌长凳定位用餐,以辈分就座而热闹为主,食品菜肴以固定类型丰盛为佳。“三幺台”以环境优雅、热情似火、独特成趣的场面,受到人民的喜爱。
仡佬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从原始山梁圈地到耕种稻粮及收获,原有界标固守繁衍,到无疆界广阔传代,首先开启了仡佬族教育先河。他们仡佬族鼻祖先人、缔造者尹儒.道真先生,用创始、发源、传授记忆和建立仡佬民族体系,有记载的历史600多年,以开拓疆土注重创造语言,不断丰富和深化了仡佬家族的文明走向,开阔了民族视野,还不断壮大民族群体。仡佬很早之前,就散居在贵州西部、广西隆林,以及云南文山等地。在中国辽阔大地上,以仡佬族为代表具有独创文化的饮食风俗三幺台菜肴风味,早就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也成了中国民族饮食的展台。这次我在贵州道真玉溪镇接触古老美食“三幺台”相吻一餐,它那深层次内涵、浓郁馨香,热情就餐氛围,就给我留下刻骨铭心、非常美好的印象。
前不久,我参加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文学院组织的作家记者赴贵州省道真自治县玉溪镇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活动以新农村建设和民俗民间传统文化、农业手工艺为重点。我们在玉溪镇和村民同吃同住交流谈心。
“三幺台”在仡佬族悠扬的歌声中拉开帷幕。动听的山歌《恰恰合》《黃杨扁担闪弯弯》《仡佬妹子长得乖》和《送瓜》舞蹈在村坝上飞扬回荡。“三幺台”一桌八人,由一位长者用烧香火、化纸钱、口诉施法术和祭拜上天,祈祷来年丰调雨顺,然后他宣布大宴开始。
第一餐为“茶席”,由仡佬人给每位客人盛满鲜油茶一碗,油茶清香可口鲜味浓郁。桌上有粽子、麻糖杆、白果、芝麻饼、米团子、南瓜子、洋芋片和板栗等当地盛产的食品。客人吃毕后,主人们撒去碗盘。称为“一幺台”。
接着第二台为“酒席”,端上桌的有腊制猪心、猪肚、猪腰、猪舌和拌豆芽等,干盘子或凉菜。用餐过程中用筷夹菜与谈话题,主要以尊重席上老者或敬酒给远方贵客为主,以助兴热闹气氛,席桌上劝菜喝酒的客套话是少不了的,酒过三巡之后,主人撒出杯盘,称为“二幺台”。
第三台为“正席”,也称“饭席”,肉类多一些,以黄花粉丝汤、笋子排骨汤、香酥扣肉、油豆腐和炸素炒粉等,合称九碗四盘荤素佳肴。便是仡佬族家“三幺台”。
仡佬族俗语“幺台”是结束之意。一餐要经过三席美味过程,体现出少数民族饮食理念和特色,有营养专家学者称它为“仡佬山大宴”,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三幺台”价廉物美,用餐过程颇具节日气氛,热烈而欢快。
这次走进贵州体验村民生活,融入了一个被净化的多彩世界,读懂了仡佬人家那种热情、慷慨、激昂、潇洒和无私。看到仡佬族人民,灵活利用山间茶叶、山地林木、水塘养殖肉鹅和大片烟叶种植与旅游业等,发展多层次当地经济实体产业,真让我为之高兴和点赞。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玉溪河水用它的纯净品味和质感,哺育了这大山深处勤劳而勇敢的仡佬族人民。
【作者简介】何开明,笔名灵星,汉族,1957年生,出生于重庆市合川区嘉陵江边,自幼受巴渝文化熏陶。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重庆文学院第二届签约作家创作员,重庆新诗学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文报告文学集《奔向阳光》、散文集《抒怀物语》、诗集《岁月星辰》。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