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城乡

重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发布时间:2019-09-25 10:36:59 推广 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

70年,重庆城市建设者亲历了一场美丽的城市“蝶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重庆这座山水之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展示其宜居、宜业、宜游的独特魅力。

7cc07cd74c614d4cbdd06c4bdd9ac8b6.jpg

蓝天白云下的重庆主城。崔力 摄

fc15dbc7534946798bd57ee25fcaed6a.jpg

朝天门大桥。司琪 摄

bb0d5a87f8b0448d95095ec49ac014ea.jpg

位于悦来的嘉悦江庭海绵居住小区的“绿色屋顶”,具有可降低PM2.5、降低建筑顶层温度、滞留雨水、消减雨水污染物等作用。张锦辉 摄

51cb10ca2ece42c48b5851d087fb0200.jpg

渝中区虎头岩,市民在虎头岩山城步道“空中悬廊”游玩。龙帆 摄

14b09627bb9b4155a0a3c582eedf8375.jpg

游船从东水门长江大桥下穿过,留下彩色光影,远处的高层建筑物灯火璀璨。苏思 摄

f6f42d3ad17c4bda915f6f8cd44f9f56.jpg

渝北区龙塔街道兴盛大道旁一块长期闲置的地块,经过打造后变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万难 摄

6c2f59c6b6fe4c00b3f35f15bbecf0fe.jpg

众多游客参观李子坝“轻轨穿楼”景点。摄影 钟志兵

2a6d275167a94206a3d3aa831df834d4.jpg

城市空间大突破,立体城市更迷人

重庆是山城,也是“桥都”。说起重庆的城市建设,少不了桥梁这个发展的助推器。

市桥梁协会首任会长顾庭勇回忆,1965年,他从同济大学毕业分配到重庆。在1978年前,两江之上只有白沙沱长江大桥(又名小南海大桥)和牛角沱嘉陵江大桥,这让专攻城市建设专业的他颇感郁闷。

“1980年,重庆长江大桥(也称石板坡长江大桥)通车,我负责这座桥6号墩的施工。”顾庭勇说,重庆长江大桥通车,让重庆城市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直辖以来,重庆建桥速度明显加快,从最初的几年建一座桥发展到一年同时开工建几座桥。目前,主城区已建成和在建的跨江大桥有46座(含轨道专用桥等桥梁)。

在重庆,每一座跨江大桥通车,都对周边区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曾住江北区五里店的李胜说,上世纪80年代,五里店还是城乡接合部。当时,从五里店去解放碑,要么在江北城坐索道或轮渡,要么坐车绕行观音桥再去渝中区。1999年,黄花园大桥通车,缩短了江北、渝中和南岸之间的距离,以前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路程,坐车过桥十几分钟就到了。黄花园大桥通车带动了整个江北区的发展。

如同黄花园大桥之于江北,一座座桥梁的通车,使得重庆主城向南北跨江扩充、向东西穿山拓展,不仅带动了沙坪坝、观音桥、鸿恩寺等地的繁荣,还助推了大学城、茶园等新城区的崛起。如今,重庆城市建设冲破绕城高速继续向外拓展,主城建成区面积达到808平方公里。

70年来,重庆城市区域不仅变得越来越大,也变得越来越立体。

统计显示,直辖之初,主城区城市道路通车里程不足2000公里。去年底,主城区城市道路通车总里程达5664公里。依山傍水修建的高楼大厦,索道、立交、轻轨、桥梁等组成的立体交通,使重庆获得立体城市的美誉。从李子坝居民楼穿过的轨道交通列车、层层叠叠把导航迷晕的黄桷湾立交……各种热门景点每天吸引众多外地游客“打卡”,重庆成为各方关注的旅游热点城市。

住房条件大改善,居住环境更舒适

70年巨变中,重庆居住环境的变化让人印象深刻。

市住房城乡建委和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1978年,重庆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不足5平方米;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到36.53平方米。全市城镇住房条件大幅改善,居住舒适度大大提高。

家住两江新区黄先生的“搬家”故事,就是许多重庆人住房变迁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70年代前,黄先生和父母住在渝中区南区路附近。当时,他家住的是“筒子楼”。“筒子楼”没有独立厨房,只有公共卫生间,一到吃饭时间,楼道里就油盐飞溅、人声鼎沸。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黄先生的父亲分到福利房,他们一家人住进了单元房。单元房设施相对完备,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居住条件上了一个台阶。

上世纪90年代,黄先生购买了渝北区龙溪镇的商品房。那时的商品房不仅居住空间更加合理,小区环境也非常养眼。

“前两年,我们再一次搬家,搬到了位于两江新区礼嘉片区的花园洋房。”黄先生说,现在的商品房不仅居住环境优美,小区也变得“智慧”。进门刷“脸卡”、指纹密码锁等诸多“黑科技”的使用,让人感受到安全、舒适的智慧化生活。

70年来,我市在推动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提升群众居住品质的同时,注重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重点推进了公租房建设管理和棚户区改造。截至目前,重庆累计分配入住公租房51万套、棚户区改造63.5万套,约362万住房困难群众实现“住有所居”。

城市功能大提升,市民生活更美好

让人惊喜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城市空间拓展和居住条件改善上,70年来,重庆公共交通、路灯照明、绿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日益完善的城市功能,使得居民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休闲体验也更加丰富多彩。

比如,公共交通方面,2018年底,主城已开通1号线、2号线、3号线、6号线、4号线、5号线一期、10号线一期和环线共8条轨道交通线,通车里程达313公里。轨道交通通达主城九区,覆盖机场、高铁站、客运枢纽、各大商圈、各行政中心等主要客流集散地。

比如,市政设施建设方面,解放初重庆城市很多道路特别是背街小巷没有路灯,站在枇杷山公园上只能看到远处的点点星光,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为零,没有一处污水处理设施。去年,主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7%,每天用于焚烧发电的生活垃圾超过8000吨,城市照明灯具超过30万盏,重庆夜景成为举世闻名的城市名片。

再比如,改革开放以来,一座座体育场馆、一个个体育主题公园、一条条全民健身赛道和步道如雨后春笋般在巴渝大地涌现,给市民休闲健身提供了好去处。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重庆正着力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2019年至2022年,主城区将开工建设17条约353公里山城步道,进一步满足市民休闲游憩需求。

市住房城乡建委人士介绍,为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去年底我市出台《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文、公共服务、创新等方方面面。《行动计划》提出,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现代城市。

随着我市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一个“近者悦远者来”的城市,将让广大市民生活更加美好。

重庆城市建设·第一次

重庆第一家动物园——重庆动物园

重庆动物园建于1954年,位于九龙坡区杨家坪,原名西区公园,1958年后以展出动物为主,遂改为重庆动物园。

新中国第一个甲级体育场——大田湾体育场

1956年建成的大田湾体育场是新中国第一个甲级体育场,也是中国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综合体育场。

重庆市区第一座城市大桥——牛角沱嘉陵江大桥

牛角沱嘉陵江大桥于1966年1月竣工,是渝中区连接江北区、渝北区的重要通道。该桥的通车对江北、渝北、两江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重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房小区——南方花园

1992年,南方花园开始动工,1994年开始销售,这是重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房小区。

重庆轨道交通第一条线路——轨道交通二号线

轨道交通二号线于2004年11月开通观光运营,2005年6月正式开通运营,是中国西部地区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也是中国第一条跨座式单轨。

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智慧城市管理行业标准——《重庆市智慧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2018年,由市城市管理局组织编制的《重庆市智慧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正式发布,标志着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智慧城市管理行业标准正式出台,为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重庆城市建设·大事记

1954年

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建筑物之一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竣工。

1956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重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着手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1951—1978年,先后编制近10个方案、草案或倾向性意见,如1956年的《重庆城市初步规划草案》。其后重庆先后完成了1982年版、1996年版及2007年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分别报国务院审批备案实施。

1986年

重庆成为全国住房制度改革第一批试点城市。

1992年

重庆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市民迎来商品房时代,各种设施配套的商品房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

1995年

当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将重庆夜景灯饰作为“城市名片”和品牌来打造。

1997年

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也是西部唯一直辖市。

1999年

黄花园大桥通车,这是重庆直辖之后主城区修建的第一座跨江大桥。

2002年

主城区路桥收费改革自2002年7月1日起征至2018年1月1日停征,历时16年,为发展重庆交通设施的建设、保障路桥设施管护资金、提高路桥设施的管护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4年

重庆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较新线”正式运行,重庆人圆了轨道梦。

2005年

因桥梁数量多、桥梁规模大、桥梁技术水平高、桥梁多样化、桥梁影响力强,重庆被茅以升桥梁委员会2005年年会认定是中国唯一的“桥都”。

2009年

重庆绕城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行,重庆内环收费站外移工程结束,主城区进入“二环时代”。

2010年

重庆“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重庆城市继续往北、往东、向西发展,绕城高速附近的水土、龙兴、鱼复等片区相继被开发,成为产业热土。

同年,市委、市政府提出,重庆要建成大西南综合交通枢纽,成为西部走向世界的门户,机场路拓宽改造、机场路专用快速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

2018年

《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出台。该《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现代城市。

《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实施方案》出炉。该实施方案提出,将主城区“百公里两江四岸”打造成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城市品牌的典范,使“山、水、城、桥”相互辉映的美景成为重庆城市名片。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