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重庆渝北区商联会在行动

发布时间:2019-07-26 15:29:4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吴蜀丰报道)重庆市渝北区商业联合会(下称“渝北区商联会”)烹饪文化专委会关于“垃圾分类”专题座谈会日前在渝北区友善通讯公司举行。渝北区人大代表、渝北区商联会会长袁成善;渝北区商联会副会长单位重庆乔峰塑胶公司总经理祝忠国;渝北区商联会部分副会长单位及媒体代表50余人参会。

座谈会现场

袁成善会长传达《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相关知识和实施办法

渝北区商联会副会长单位重庆乔峰塑胶公司总经理祝忠国解读《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本次座谈会由重庆市渝北区商业联合会烹饪文化专委会执行会长唐汉主持。

渝北区人大代表、渝北区商联会会长袁成善接受采访

重庆市渝北区商业联合会会长袁成善在会上传达了《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相关知识和实施办法。袁成善表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从环境承载力、土地资源消耗量、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来说,实施垃圾分类与处置已经是一项关系当前、关乎重庆市未来发展的紧迫任务。如果生活垃圾简易堆放或者不当处理,会导致很多问题,污染地表水、土壤、地下水等,导致出生缺陷、白血病和其他肿瘤的增加。“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环境健康问题,通过堆肥处理、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可以实现垃圾的源头减量,节约填埋场地,资源回收还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是应对生活垃圾污染挑战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必然现象。”让垃圾分类逐渐成为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自觉习惯。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上,政府应发挥主体作用。应加快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做好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渝北区商联会要发挥桥梁作用为会员单位服好务。

渝北区商联会副会长单位重庆乔峰塑胶公司总经理祝忠国解读《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并就实施解决垃圾分类桶的方案做了详细阐述。生活垃圾分类在全国各地正积极开展,重庆垃圾怎么分类?如何避免先分后混?重庆生活垃圾主要分为四大类: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其中,其他垃圾,易腐垃圾也就是俗称的“干湿”垃圾。他还举例说过期的番茄酱,怎么扔?这种情况可涉及到三种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物。正确的做法是,将瓶里的番茄酱直接倒进湿垃圾桶,如果瓶子内壁污染较多,就把瓶子投入干垃圾桶。如果你想做环保榜样,把瓶子冲一冲洗洗干净,就可以投入可回收物桶啦。重庆乔峰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作为制造垃圾分类容器的企业率先做示范为全国文明卫生城区,美丽家乡渝北,垃圾分类的工作保驾护航。

渝北区仙桃街道睦邻路社区徐利接受采访

仙桃街道作为作为渝北区垃圾分类试点的前沿阵地,组织开展垃圾分类“进机关、进科室、进医院、进食堂”的主题宣传活动和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号推广活动,让更多居民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渝北区仙桃街道睦邻路社区徐利介绍,社区开展向辖区所有机关、学校、小区、医院、企业和建筑工地,通过展板宣传、发放倡议书以及上门入户宣传等方式向活动对象讲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发放垃圾分类指导手册,指导居民积极参与正确投放,关注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号。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注重环保,学习掌握垃圾分类只是,树立分类储存、投放、运输、处理等理念,从自我做起。

渝北区仙桃街道睦邻路社区徐利作介绍

在座谈会上,大家纷纷表示,实施垃圾分类与处置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作为社会群体之一,不仅企业内部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争做垃圾分类与处置的宣传者、支持者和推动者。积极向员工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科普知识,让大家共同参与到垃圾分类与处置活动中来。

重庆市渝北区商业联合会烹饪文化专委会执行会长唐汉主持座谈会

据了解,截至五月底,重庆市已在主城23个街道试点垃圾分类。为进一步提速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今年主城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覆盖到43个街镇358个社区。2017年重庆开始大规模推广垃圾分类,截至目前,已在主城23个街道27万户居民中进行试点。借助二维码、智能垃圾箱、“重庆市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手段,市民参与垃圾分类更加便捷。2019年重庆市将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和收运体系建设,力争实现主城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街道)比例达到35%,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8%,生活垃圾分类取得初步成效。按照规划,到2020年,重庆市将力争主城区实施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街镇比例达到50%,主城区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重庆已建成再生资源回收站点9190个、危险废物利用处理设施45个,正加快推进第四垃圾焚烧厂、走马和夏家坝垃圾二次转运站等一批具备垃圾分类功能设施的建设。

责任编辑:吴剑波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