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炳轩
一道绚丽迷人的景观
一幅含蓄隽永的图画
一曲激越高亢的赞歌
一首韵致盎然的情诗
一
一九九七年五月,碧空如洗,骄阳似火,邻水县城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人们伫立在街道两旁,守候着迎香港回归万人赛跑队伍的到来。 “来了,来了,那就是邻水中学的队伍!”“这才是正规部队嘛!”“你看那脚步,那手势,多整齐,多精神!”“那是,人家是省重点中学,省校风示范学校!”“据说还是省对外开放交流学校呢!”人们评论着,赞叹着,直到那身着红、黄、蓝三色校服的学生组成的长方形队伍迈着整齐而又矫健的步伐渐渐远去,人们仍然依恋着、期待着、翘望着……
二
邻水中学坐落在邻水县城的东南角。沿汉渝宾馆对面的五四路步行五分钟左右,便来到邻水中学校门口。校门显得朴素甚至有几分拘谨,比之商厦酒楼的豪华装饰似乎颇有愧色。
然而,步入校园,你会顿然觉得别有洞天。一条为绿树环抱的水泥大道自西向东,将校园一分为二,右边主要是运动区,左边是教学区。两排古色古香的楼房矗立在一条直线上,构成了校园的脊梁。校园的东西两端是生活区。步入校门三十来步,举目东望,一面红旗迎风飘扬,红旗下横列着金属浇铸的八个大字:“团结、勤奋、求实、创新”。这是邻水中学形象的写照,是邻中人精神面貌的体现和求索奋进的指南。
校园四处,浓荫匝地,溢红滴翠,芳菲馥郁,沁人心脾。整个校园于自然中见藻饰,于整齐中显参差。既是潜心攻读,一展才智的佳境;也是修身养性,益神健体的妙处。置身其间,大有放怀追千古,遗形入无穷,淋漓达窔辽,酣畅几消融之雅趣。
邻中不独以其优美的环境令人神往,更以其优异的教育教学实绩引人倾慕。
邻水中学乃首批省属重点中学,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校园面积一十三万两千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四万五千平方米,活动场地三万六千平方米,全校四十二个教学办,在校学生两千五百多人,教职工二百二十八人,其中特级教师三人,高、中级教师占百分之六十。该校在校园建设,师资建设,教育教学诸多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不仅冲出了邻水,而且走出了原达县地区和而今的广安地区,已跻身于省重点中学的前列,成为川东地区教育园林中的一朵奇葩。
三
邻中也曾是一块贫瘠的土地,其发展道路崎岖不平,每一片绿叶,每一朵鲜花都浸透着邻中人的汗水乃至心血。一九九五年上期第二周星期六晚,当人们正在谈笑嬉戏轻歌曼舞,尽情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时候,邻水中学校园内却出现了另一副画面:在一片恬淡静谧的气氛中,学校党政一班人正在探讨学校的发展大计。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在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经济发展极端乏力的偏僻一隅,邻中怎么办?是死守旧摊子怨天尤人,还是自强不息锐意进取?邻中人当然选择后者。可邻中靠什么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都占绝对优势的同类学校竞争?他们思索着,争论着。
“走自己的路,办自己的学,创自己的业,我们要充分挖掘自身潜力,靠艰苦奋斗,团结奉献的精神冲出邻水,走向全省乃至全国!”校长景光武握紧拳头,斩钉截铁地说。
会议结束时已近深夜十二点,景校长坐在办公桌前,又认真地研读我党有关教育改革的理论,认真分析学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时而眉头紧蹙、苦思苦索,时而和颜悦色、奋笔疾书。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可行性有机地结合,长时期调查研究和广泛的论证所形成的美妙构想清晰地呈现在他的眼前:
三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五育:德、智、体、美、劳
培养目标:全、特、能立体管理网络:一点:校长四线:政教教务体卫总务四层:校级处级年级组和教研组四结合:经验管理与科学管理。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系统管理与层次管理,终结管理与过程管理。全方位育人:三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三个三结合:学校、社会、家庭,年级主任、班主任、家长,年级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他兴奋地思索着,忘我地书写着。凌晨一点已过,他才起身灭灯。步出办公室,陡觉一阵晕眩,他赶紧扶住门框,站了足足一分钟,才缓步回家。他知道这是疲劳所致,睡两三个小时就没事了,几十年他就是这么熬过来的。躺在床上仍然难以入寐,脑海中交相叠印的是学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面貌。
四
说到邻中的发展,不能不说一说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景光武同志。这个高大魁伟的汉子是邻中发展乃至邻水教育界的关键人物之一,他以崇高的人格、深刻的思想、宽阔的胸怀、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情感影响并引领着学校党政一班人和全校师生员工。其全部心血和智慧都倾注在邻中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他认为学校的生存价值和发展取向均有赖于良好校风的形成,而校风建设的关键在于校长一班人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有效的和长期的建设。他用自己的行动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心中树立起了一座高尚的丰碑。
“景校长的确是一个好人!”“他是共产党员中的楷模!”“他身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邻中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他!”人们饱含深情地评论着,赞佩着。景校长十分注重高尚品德支配下的行为习惯及其能动作用。学校教职工一批又一批搬进了宽松舒适的新居,可他却长时期住在低矮潮湿的狭窄的平房內。这就是平凡而又伟大的精神体现啊。治人之最高境界在于治人之心。何以治心?以己之心治人之心。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人先正己,以德服人,不怒而威,不令而行。
景光武1963年西南师范大学化学本科毕业,这位品学兼优的高材生在远离家乡的邻水默默耕耘了三十多个春秋。他除了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还深入地钻研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乃至于法律学和文学艺术等等,尤其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他敏捷、睿智,善于大中取小,以小见大,以近知远。集选择性与灵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身。他长于语言表达,更注重行为示范。在他的带动下,各级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自觉地投入到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的热潮之中。
五
夜阑人静,老师们仍在灯下,钻研教材,学习大纲,批改作业,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状况,认真撰写经验总结和理论文章。放晚学了,照理说老师们该歇一口气,准备晚自习辅导和第二天的课程,可是兴趣小组的活动又开始了。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聆听老师的讲解。老师讲得大汗淋漓,衣兜里的病休证明被汗水浸泡得一片模糊……
沸腾的校园突然安静下来,沉浸在夜的恬谧之中。柔和的路灯光下,老师还在学生寝室外的过道上徘徊。有谁知道,他的爱人正强忍着临产时的剧痛,期待着他的呵护与关爱。
教研室里,老师们正在讨论教研课题,每个人的手里都有一叠自己精心收集整理出来的教研资料和学生反馈的信息资料。星期日,体育老师正带领运动员紧张有序地训练着。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学生正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有一位老师摔了跤,手臂红肿,领导和同事劝他休息,他微笑着摇了摇头,挂着绷带又坚持上课去了。阶梯教室里,刚从秦皇岛、北京等地参加学术研讨会归来的老师正在作学术报告。台下的老师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着。
……
邻中人不浮躁,他们立足本土,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邻中人也不保守,他们的目光穿越了时空,纳古今于眉前,笼天地于脚下。他们请西师大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张庆林来校传道授业,他们前往省内外知名学府聆教学艺。与此同时,他们也接受了省内外许多同道的参观访问,切磋教艺。
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积极影响和有效引领下,勤学之风,文明之风悄然兴起。教室、寝室、大道、小径清洁若洗,看不见勾肩搭背者、披衣拖鞋者,听不见狂呼乱叫低俗萎靡之声。三好学生、文明学生、文明寝室、先进班集体不断涌现且逐渐纳入常规建设管理之中。
校园之声广播站、《团队文摘》、《校园晨星》应运而生,校园文化建设如火如荼。
与此同时,学校的硬件建设也跨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在地方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学校领导带领全校教职工勒紧腰带狠抓校园建设。他们采取多种形式自筹资金数百万元,推进学校硬件建设,校园面貌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自此,邻水中学良好的育人环境和育人氛围已经形成。
六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邻中新的崛起,邻中人从不言索取,他们甘于奉献已经成了自觉的行动并融注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有了这种精神,邻中何愁不发展,何愁不辉煌!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他们迈着稳健的步伐,跨上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台阶。
省重点中学办学水平评估检查验收达优秀级,省教委命名为首批“校风校纪示范学校”,省精神文明优秀单位,省德育卫生绿化工作先进集体,省劳动教育先进集体,省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体育教育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学校田径代表队高初中男女四个组连续十五年参加地区和市级中学生运动会获得十五连冠,多次代表地区参加省中学生运动会、省青运会、省青少年业余体校和省试点学校比赛,获得八个团体总分第二名,五个团体总分第三名。全国试点校省级一等奖,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五次被评为省先进单位,三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教学成果也斐然可观,高考上线总人数,重本线人数和重本率都稳居广安市之首,为北大、清华、浙大等一流大学输送了优秀毕业生。与此同时,校园建设也突飞猛进:教师宿舍楼,办公大楼,学生宿舍楼,餐饮大楼,实验楼,教学楼,图书大楼,科技大楼等先后拔地而起。高端大气的塑胶运动场也竣工投入使用。学校还添置了大量的仪器设备以及现代化教学办公用具。校园绿化也上了新的台阶,各种行道树、苗圃、坛花、盆花把校园点缀得清新雅致,通衢幽径纵横交错,漫步其间,令人心旷神怡。随着学校各方面建设的长足推进,邻中和邻中人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学校有特级教师近十人,全国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十多人,省级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就更多了。许多老师都加入了全国教育教学科研学术团体,积极从事教育教学教改科研工作,一本又一本学术刊物和杂志上都留下了邻中人的名字。校长景光武同志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校长、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受到共和国总理的亲切接见。
七
邻中在发展,邻中在腾飞。“在邻中学习,我们感到光荣和自豪!”同学们说。“把孩子送到邻中,我们放心!”家长们说。“邻中的毕业生,我们用!”社会各界人士说。在邻中的阶梯教室内,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景光武同志出国考察归来,正在向全校教职工展示邻中未来的发展蓝图。邻中人的心又沸腾起来了……
【作者简介】蓝炳轩,四川邻水人,现居重庆。原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广安市作家协会理事,广安市诗词学会理事,广安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四川省高中语文首批骨干教师,广安市首届名师,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为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杂文学会会员,巴南区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长篇小说《花仙》,《红尘》,文学作品集《沧桑》,《邂逅》,《忐忑》,《柔软》,学术著作《探索》。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