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周年华诞。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人民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一路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岁月都留下了动人的历史印记,每座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跨越70年·中国的故事”系列报道,记者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记录下各地70年间的发展变化,以小见大,展现国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图景,在生动的历史变迁中感受新中国奋进的磅礴力量。
长江之滨,青弋江畔,有一座山水相合的城市,因“蓄水不深,多生芜藻”,得名芜湖。古往今来,这里都是长江重镇,清光绪年间位列全国“四大米市”,是安徽开埠最早的城市。
长江奔涌几千里至此,继而东流,滋养着这片土地,也孕育了这里的创新。从傻子瓜子到三只松鼠,从奇瑞汽车到埃夫特机器人,从非遗铁画到创意动漫……创新基因传承不息。
三个多月前,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成员,安徽芜湖迎来了她的“高光时刻”,连续两场长三角重磅会议在此召开,给其注入了更多的创新活力,也为其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走进今天的芜湖,风驰电掣的高铁、劈波斩浪的货轮、横跨长江的大桥……她的70年巨变令人惊叹,而更让人为之感慨的是,奋斗、创新、追梦的故事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芜湖城市风光。 芜湖市委宣传部供图
从单一码头到交通枢纽
2000年9月30日,耗时三年多的芜湖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改变了当地一直依靠轮渡过江的日子。
“那一天别提有多激动!为啥?这意味着公铁水运的无缝对接,我们芜湖港也迎来快速发展期。”回忆起大桥通车的日子,身为芜湖港“老码头”的郑隆庆记忆犹新,“通车当天,400辆芜湖产的奇瑞轿车开上桥面,跨过长江,那叫一个气派。”
因为工作需要,当年天天在码头操作起重机的老郑,除了司空见惯的来往船只,和每天江面上照常升起的太阳,不远处的芜湖长江大桥,是他看着一点点跨过江面连起两岸的。
“在那之前,芜湖长江上没有一座桥梁,往来的火车、汽车和行人全靠轮渡。”身为地道的芜湖人,老郑印象最为深刻,“起初火车轮渡的码头极为简易,运力也不大,到了80年代,码头进行扩建,轮渡运力大大提升,最多时一艘轮渡可拉载27节车厢。”
芜湖长江大桥的通车,让运行了40余载的芜湖火车轮渡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站在江边,繁忙的芜湖港,大型船舶往来穿梭。抬眼望去,码头上,一字排开的鲜红色岸桥舒展巨臂,忙碌又有序地将一个个集装箱吊起、卸下。
这样的场景,对于在芜湖港工作了26年的老郑来说,再熟悉不过。
从1993年到芜湖港上班的第一天起,老郑就没有离开过。这些年,他当过起重机司机,干过技术员,也肩负过码头设备的管护责任。而今,他已经是芜湖港务公司集装箱操作部现场主任。
岗位换了又换,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同样不断变化的还有芜湖港科技的进步和设备的迭代。
时隔20多年,老郑仍然记得当年码头的样貌,“那时每天进出码头的都是件杂货和散货,不管是装船还是卸货,都以人工为主,忙起来的时候,仓库、船舱和甲板上都是码头工……和现在比差得太远了。”
彼时老郑的工作地点,仅为起重机上1.2平米的狭小空间,在20余米的高空,手动操作着桥吊设备。“即便这样,在那个年代,港口操作工还是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回忆起这些,老郑至今颇有几分自豪。
“现在,工作环境从20米的高空转移到了地面,码头搬运从人工上下货变为全部机械装卸,集装箱成为了主要的运输方式。每天看着一艘艘货轮进进出出,我心里特有成就感。”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成长的老郑,见证了芜湖港的发展,他从业的26年,也正是芜湖港发展的26年。
“码头最大的变化,就是件杂货变成了集装箱,小货船变成了大货轮。”对比过去的码头,而今年过半百的老郑感慨万千。
繁忙的芜湖港。 郑远摄
随着芜湖融入长三角步伐的加快,芜湖港也成为长江中下游举足轻重的综合性枢纽港,平均每天从这里走出去的多达2000标箱,仅今年4月份,就完成8万标箱的吞吐量。
今天的芜湖,公路交通四小时半径覆盖60多座城市,京福、宁安、商合杭三条高铁途径于此,水路交通芜申运河联通无锡、苏州……
交通的便利,让芜湖的区位优越性越发凸显,尤其是水运的发展,老郑更是看在眼里。如今,他的命运早就与芜湖港连在了一起,尽管江水日复一日拍打着堤岸,当年小伙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依旧还在。
他告诉记者,脚踏实地,能为“长江黄金水道枢纽港”的打造出一份力,借着安徽省港口一体化、港航协同化发展的优势,为做大做强港口经济尽一份责,就是他最大的目标和心愿。
从“两个半烟囱”到“创新之城”
今年33岁的梁兆东长在山西,学在东北,如今工作在芜湖。
201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梁兆东跟很多向往大都市的年轻人一样,拖着拉杆箱,背着双肩包就去了上海。
原本以为会按部就班地找工作、上班,然后结婚生子。没想到三年后,也就是2016年,一次普通的校友聚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现在身为埃夫特软件平台研发工程师的梁兆东介绍,个人的职业发展,是决定他最终选择来芜湖的最大动力。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埃夫特在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当地政府对机器人产业的重视,更加坚定了他留下来的决心。
今年是梁兆东来芜湖的第三个年头,买了房、安了家,今年“五一”喜迁新居。
如今,作为一名新芜湖人,闲暇之余,梁兆东也会走出实验室,带着妻子一起去爬爬赭山,逛逛中山路步行街,去滨江公园吹吹江风。芜湖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再是一座陌生的城市,而是今后奋斗的地方。
“在芜湖的这三年,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舞台。”因为产业吸引,梁兆东来到芜湖,又因为前景看好,梁兆东定居芜湖。和他一样,这些年来,一拨又一拨的外乡人选择扎根在这里,看中的是环境,更是机遇。
埃夫特机器人。 芜湖市委宣传部供图
时间拨回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芜湖的科技事业几为空白,百废待兴。全市像样的工业只有俗称的“两个半烟囱”,即明远电厂、裕中纱厂和益新面粉厂,这也是当时芜湖市的全部家当。
但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这里出现了安徽省第一家国营印刷厂、安徽省机械工业第一家企业和安徽省第一班市内公交车……创下了当时全省的数项第一。
工业方面,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设备简陋到六十年代的逐步实现机械化,再到七十年代实现自动化。到了九十年代,奇瑞汽车在一片荒滩、数间陋室中诞生,扛起民族品牌自主创新的大旗……地处长江之滨的芜湖,开始迎来科技的春天。
对于芜湖来说,梁兆东是新市民,机器人是新产业,但其骨子里流淌着的都是这座城市亘古不变的创新基因。
近年来,借力创新型城市建设,芜湖市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精心培育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风生水起。其中,落户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区的机器人企业就多达120余家,2018年产值超110亿元,同比增长13.7%。
如今,芜湖已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城市综合创新能力跻身长三角前十,城市创新竞争力全国第38位,进入第一方阵。
同是芜湖的一份子,梁兆东也有着属于自己的规划和打算:“眼下做的是机器人精准度、节奏感和使用性能方面的研发,希望能尽早让最新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成产品并应用于实际生产。”
从“两个小公园”到“欢乐打卡地”
见到鲍安实时,他正在方特猴王剧场的后台,为下午的演出做准备。
鲍安实老家在河南濮阳,1987年出生的他,8年前只身来到芜湖。
2011年至今,鲍安实一直在方特的猴王剧场扮演着各种角色。8年间,角色不停在换,但鲍安实对舞台的那份执着始终如初。
翻跟斗、转体360、后扫后摆摔……这是鲍安实每天出场的规定动作。他的演出几乎要打满全场40分钟,像出场的翻跟斗,鲍安实已经记不清重复了多少遍。
最让他难忘的,是逢到演出谢幕,观众起身为他们团队竖起大拇指喝彩。“特别感动,也正是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认可和掌声,支持着自己每一场都要尽量演好。”鲍安实说。
如今,芜湖已经成了鲍安实的第二故乡,这里不仅让他结识了不少本地的朋友,还有了许多自己的粉丝。去年,他还被评上方特的“欢乐匠人”。
从当年的初来乍到,到今天的匠人一角儿,鲍安实的成长,同样体现在芜湖方特身上。近年来,坊间一直有“天造黄山、人造方特”的提法,在旅游资源富足的安徽,能够占据一席之地,源于芜湖方特主题公园在文化产业上的不断创新。
芜湖方特主题公园夜景。 芜湖方特供图
以2008年4月方特欢乐世界开园为起点,一颗“欢乐”的种子便在芜湖生根发芽。随后的10多年时间,方特从一期到四期,无中生有造出了一个5A级景区,同时也带动了鸠兹古镇、海洋世界、十里江湾等一批芜湖新兴文化景点先后兴起。
这要放在40年前,芜湖对孩子们来说,成长路上陪伴自己最多的,无非就是位于市中心的赭山公园和三八公园,再无他处。
“小时候但凡说到游玩,跟芜湖几乎都不沾边。只有学校组织春游,才有可能去趟南京中山陵,可那会因为不通高速,单程就得花上3个小时。”已经为人父的严峰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难掩无奈。他回忆说,即便难得溜去江边玩儿一次,回来还被父亲狠狠揍了一顿。
而今不一样了,趁着假期,一有空闲,严峰就开着车载着家人,要么去方特体验高空飞翔、领略西部风情,要么去鸠兹古镇逛一趟徽派老街、吃一顿特色美食;茶余饭后,还可以领着家人去十里江湾赏赏月色江景。
如今这些景点,都成了来芜游客的必到打卡之地。
“过去芜湖是没地方玩儿,现在芜湖是玩不过来,南京人来芜湖逛方特,也就半小时的高铁,打个盹儿的功夫。”严峰的话语间,是“欢乐芜湖”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70年砥砺奋进,带给芜湖满满获得感;幸福属于奋斗者,今天的芜湖继续逐梦前行。诸如梁兆东、郑隆庆和鲍安实这样的追梦人,在芜湖比比皆是,他们中有本地的老芜湖人,也有外来的新芜湖人,他们在不断融入当地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价值,也不断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
而今在芜湖,操着外地口音的人随处可见,外来的货轮停泊靠岸天天都有,就连江面上的长江大桥也一座接着一座,桥面上,过往的车辆来自全国各地……这些,都是芜湖在创新基础上不断开放的写照,也是这座城市追梦不止的体现。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同时又是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芜湖已不再是一座江边小城,而是有了更多的目标和梦想:力争成为长江经济带大城市、皖南片中心城市。
芜湖的未来不是梦。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