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报道)重庆市武隆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潘晓成在会上建言,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城市相对贫困同样也需要高度重视。
调研发现,部分城市困难群众在现行社会救助政策“用尽用足”的情况下,仍然不能摆脱生活困境,主要存在“五难”:一是“生活难”。调研对象普遍反映现行低保标准偏低,仅勉强维持以米饭和素菜为主的基本生活,难以满足购买吃穿用品费用。二是“看病难”。就医“门槛”相对较高,大额自付费用负担较重。三是“上学难”。家庭成员接受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等非义务教育费用支出大,影响家庭基本生活。四是“护理难”。无能力雇人照护失能、失智等家庭成员。五是“就业难”。城市困难群众家庭成员就业率普遍偏低。
造成城市困难群众“五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造血”功能较差。老弱病残居多,缺乏劳动能力;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力技能;债务负担重、偿还能力弱,获取创业资金等生产资料受限。二是“失血”程度较深。医疗费用支出大(有的占到收入的40-50%),且自付部分占比很高;教育刚性支出大,每月为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支出占了当月支出的很大部分(有的近20%)。三是“贫血”现象较重。对城市困难家庭的“输血”存在政策措施上的障碍,一方面,部分政策覆盖范围较小。部分专项救助政策惠及范围小,如高龄、失能养老服务补贴仅覆盖到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仅针对低保家庭;扶贫帮扶政策未惠及城市困难群众;刚性支出因素扣减少,社会救助对象认定主要以收入为标准,较少考虑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长期刚性支出因素。另一方面,部分救助标准水平偏低,如照料护理补贴,重残失能人员、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和经济困难高龄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偏低,无法解决基本照料护理问题。
潘晓成建议: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推进精准帮扶政策制度。国家层面实行解决相对贫困城乡同规划、同部署、同研究、同推进、同监督,并纳入各级党政精准帮扶总盘子。市级层面要研究制定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机制,在城乡政策、制度、帮扶同时推进的同时,根据城市大小、现状、区域等因素,制定城镇个性化政策、政策、机制。
健全完善城镇品质提升政策制度。研究制定中小城市的棚户区、老旧城区、危旧房改造政策,在土地出让金、城市配套费等方面予以优惠或减免,并把经营城市纳入品质提升的重要考核指标。同时把城镇品质提升作为中小城市“一把手”评先选优、提拔晋升的重要依据,力争在2025年前,全国中小城市全部解决危旧房、棚户区、老旧城区改造;加大城镇廉租房建设力度,用政策制度将城镇贫困人口转移居住;对已在城市享受量租房的进城农民,用价格补差的形式拆除农村房屋。
健全完善城市社会保障政策制度。一是加大医疗保障力度。建议将目前农村贫困人口享受的医保优惠政策扩大到全国城乡困难群众,并逐步提高城乡困难群众基本医保、大病报销比例。二是加大教育帮扶力度。把学前教育纳入救助范围,将农村建卡扶贫对象全日制本专科大学生学费补助政策覆盖到城市困难家庭。三是加大支出型贫困救助力度。逐步改变现有以收入为标准的救助制度,更多考虑支出性因素,分别对符合条件的支出型贫困家庭给予低保、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四是设立专门救助基金。专门为部分困难群众在遭遇突发困难,如灾害、重大疾病、子女就学等特殊困难时,可以通过扶贫帮困专项基金及时得到帮助。五是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试点,尽快覆盖到全国各地和居民医保对象,解决困难群众失能人员照料问题。同时,适度提高现行重残、失能人员和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照料护理补贴标准。六是建立城市困难群众社区就业帮扶机制。多渠道寻找就业岗位,积极为城市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问题,对安排低收入群体的企业进行一次性补贴,鼓励企业拿出体面岗位吸纳他们就业。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