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重庆市综合实力提升生产总值达到2.5万亿元

发布时间:2021-01-21 13:47:5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报道)今日上午9点(1月21日),重庆市第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在重庆市大礼堂开幕,重庆市市长唐良智在政府工作报告介绍,重庆全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7.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年均分别增长7.6%、9%、7%,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4%,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37.9%、55.7%,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2.8%。

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18个贫困区县全部摘帽,191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动态识别的190.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至333天,PM2.5平均浓度五年下降42.1%,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更加健全,银行业不良率、小贷不良率、融资担保代偿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意识形态、外部环境等领域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八项行动计划三年任务总体完成。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进展明显,成功举办三届智博会,集聚大数据智能化企业7000余家,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2780个,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左右。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扎实推进,71个重点项目建设实现预期目标。城市提升行动计划持续推进,21个重点专项完成投资3890亿元。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取得积极进展,10个专项和32项重点任务全面铺开。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行动计划取得突破,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印发实施,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支撑作用持续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行动计划稳步实施,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80%左右,生态环保领域28项重点工程和119项具体任务总体完成,重庆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魅力进一步彰显。

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完成重庆高新区、经开区体制改革和扩容升级,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快两江协同创新区发展,初步形成布局合理、链条完整、功能互补、支撑有力的创新平台体系。创新主体加快集聚,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明显,88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来渝设立分院分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7家,新型研发机构达到142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4222家、26371家,有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预计达到25%。区域创新活力增强,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7.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3件,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8.6%。

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局良好,党中央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赋予成渝地区“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川渝两地形成四级工作机制、成渝定期联系机制和毗邻地区合作机制,累计签订合作协议236个,开工重大合作项目27个、完成投资354亿元。“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建立市级统筹协调机制和分区域协调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加强规划统筹和分类指导,主城都市区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两群”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出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逐步向农村覆盖,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

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开展,基本完成国家山水林田湖草工程试点和缙云山、水磨溪等自然保护区保护修复工作,全面完成1700万亩国土绿化提升任务,森林覆盖率达到52.5%。绿色低碳转型提速,率先发布“三线一单”,广阳岛入选“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雏形初现,全市建成绿色园区10个、绿色工厂115个、绿色矿山170个,发行绿色债券264.5亿元,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任务全面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河长制、林长制、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重点改革取得突破,中心城区列入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开放发展呈现新气象。开放通道持续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96个国家、260个港口,中欧班列(渝新欧)累计开行超过7000班,国际航线增至101条,重庆成为全国首个同时拥有港口型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平台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自贸试验区、两江新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集聚了全市外贸进出口的80%、外商直接投资的60%。开放型经济稳中提质,五年实际利用外资523.8亿美元,在渝世界500强达到296家,智博会、西洽会、中新金融峰会、重庆英才大会等影响力不断增强。以开放促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中央部署重庆的改革任务479项全面落实、930项稳步推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五年新设市场主体212.7万户,上市企业达到76家,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近60%。

共享发展取得新成效。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五年城镇新增就业362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006元、16361元。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棚户区改造24.8万户,累计配租公租房54万套、惠及140万群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标准逐年递增;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学前三年、高中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0.3%、98.5%、53%;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85%,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法治建设全面加强,平安建设成效明显,严重刑事犯罪、信访总量、安全事故平稳下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这一年,疫情突如其来,汛情历史罕见,世情错综复杂。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市经济运行按下“暂停键”,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冲击;进入汛期,我市接连遭遇11次暴雨天气过程和16次长江大小洪峰,64条河流超警戒水位;与此同时,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战疫情、战复工、战脱贫、战洪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运行逐季恢复、稳定转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9%,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分别增长3.9%、1.3%、12.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规上工业企业利润达到1250亿元左右、增长16%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824元、增长6.6%。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