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

重庆市明确十四五目标任务和2035年远景目标

发布时间:2021-01-21 13:46:0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报道)今日上午9点(1月21日),重庆市第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在重庆市大礼堂开幕,重庆市市长唐良智在政府工作报告介绍,“十四五”时期是重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时期。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市委五届九次全会部署,我们编制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展望2035年,我市将与全国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以上,重庆“三个作用”发挥更加突出,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成渝地区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十四五”时期,重点推进十一个方面的工作。

0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优化创新布局,以西部(重庆)科学城为主引擎,联动两江协同创新区发展,引导高新区、经开区和各类产业园区创新转型,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培育创新力量,力争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基地、“双一流”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型研发机构达到3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00家,科技型企业超过4.5万家,有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50%。改善创新生态,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健全创新激励政策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体系,力争人才资源总量突破660万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

02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释放“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效应。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聚焦“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深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作协同、生态环保联建联治、改革开放共促共进、城乡建设走深走实、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着力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梯次推动主城新区和中心城区功能互补、同城化发展,扎实推进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03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支柱产业提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三大工程,力争工业规模达到3万亿元。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内陆国际物流枢纽、中国软件名城、国际会展名城、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基本建成国家级现代服务经济中心。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优化完善“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促进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化应用协同发展,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

04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着力畅通经济循环,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增强供给体系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着力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加快集聚创新资源,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加强需求侧管理,探索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扩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投资,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要素流动型开放和规则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05统筹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追求,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把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支撑,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进乡村治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力争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持续推进城市提升,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以科学规划服务城市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紧扣建设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目标,深化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持续实施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850+”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着力构建“米”字型高铁网、多层次轨道交通网、“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市内航空双枢纽协同、成渝四大机场联动”世界级机场群、“一干两支六线”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力争高铁通车及在建里程超过2000公里、轨道交通运营及在建里程超过1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600公里、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8000万人次、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200公里、中心城区城市道路达到7000公里,主城都市区“一小时通勤圈”基本建成;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化“两江四岸”主轴功能,做靓长嘉汇、广阳岛、科学城、枢纽港、智慧园、艺术湾等城市新名片,引领带动中部历史母城、东部生态之城、西部科学之城、南部人文之城、北部智慧之城发展,加快补齐区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力;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深化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大城智管,构建适应超大城市治理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健全“马路办公”长效机制,推进城市建成区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开展山城公园、山城绿道、山城步道等山城系列品牌建设,提升人行道、边角地、坡坎崖等市民身边空间品质,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美好城市。促进城乡融合,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市级先行示范区,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06在更高起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构建财政、金融、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强化财政金融联动,创新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投融资体制机制,构建具有经济带动力、区域辐射力、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体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制度,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07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畅通对外开放通道,统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铁公水空四种方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类要素,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现代物流体系、政策创新体系,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支持两江新区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和智慧之城,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高标准实施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深化重庆与新加坡“点对点”合作,带动中国西部与东盟国家“面对面”互联互通;加快自贸试验区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拓展高新区、经开区及各类开发区开放功能。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壮大开放型产业集群,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08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文化惠民、传统文化保护、全媒体传播四大工程,规划建设大河文明馆、中国水文博物馆等新十大文化设施。壮大文化产业,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都市演艺集聚区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打造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三大旅游品牌,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力争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

09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推进治水、建林、禁渔、防灾、护文,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任务,做好三峡后续工作,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7%。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20天以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建设一批零碳示范园区,培育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10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力争“十四五”末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35:1。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加强职业能力培训,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建立健全长租房政策体系,着力解决青年群体住房问题。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十四五”末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55%、70%、60%,高校理工农医类专业在校学生占比提高到60%。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坚持中西医并重,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加强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探索智能化治理新模式。

11统筹发展与安全,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增强国防动员能力,坚决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政治安全。突出抓好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做好战略物资储备,妥善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安全管控,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涝、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增强新发传染病防控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抓好矿山、交通、危化品、建设施工、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高层建筑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平安创建“十百千”工程,推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