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姜家镇蔡家寺驻村工作队心系民意倾情帮扶

发布时间:2021-01-14 06:26:1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文/李华

锲子:逃离的战场

我第一次到重庆市巴南区姜家镇是2017年,因为市级贫困村蔡家寺村的群众信访,反映扶贫建卡立档中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走访、了解、核实了群众反映的问题,解答了群众疑问,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落实了整改。第二次去姜家镇蔡家寺村,是2018年9月,调研蔡家寺村产业发展情况。

摆在案头的是蔡家寺发展“黑黑黑”产业的资料,短短的数十行字:姜家镇蔡家寺村发展扶贫产业,动员元塘社、代家湾社、垭口社共计85户村民(建卡户12户)种植黑稻谷、黑玉米、黑豆、紫薯等黑系列农产品,打造黑农业产业示范园和“赏心谷”果蔬园。

那个群众拦截、上访,怨声载道的蔡家寺,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怎么就变得如此祥和,欣欣向荣了?我满腹疑问和好奇,更深感羞惭和愧疚。

2018年上半年,委领导征求我的意见,去蔡家寺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面对蔡家寺村扶贫工作的重重困难,再加上我身体原因和当年刚好批准参加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培训脱产学习,我谢辞了脱贫攻坚战役这项光荣艰巨的任务,当了一个“逃兵”。

因此,看着这份材料,我心底里五味杂陈,既欣喜、又忐忑。泥泞的道路上,我一路汗颜。走过当初反映问题的农户家门口,他拉出板凳,叫我们歇口气,说驻村工作队的上午来过,黑玉米好卖得很,几万斤,一二十天就抢购一空。“你们来晚了,吃不到我们的姜家黑玉米了。隔几天来,吃‘黑红苕’。”

他说的“黑红苕”,是紫薯。他轻轻地刨开路边的一窝紫薯,“你看,有苕儿了。”然后,又覆上土盖上,像呵护自家的小孩子一样宝贝。“驻村工作队,他们办法多、点子多,规矩也多,我们服。”

就这样,我走进蔡家寺,走进我曾经“逃离”的战场。

工作队长、第一书记余堂江,也算是老朋友了,他是我父亲的同行,算起来我叫他叔叔。他比我大不了几岁,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

“我没有想到我会来扶贫。组织上征求意见说,派驻市级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我以为就是突击一下,没想到最少两年。”

余书记和我开着玩笑说着下村的那些事儿:“既来之则安之。组织上要求同吃同住同劳动,吃在村里、住在村里、工作在村里。两年时间,不短,也不长,我们不能默默地守在村里、蹲在村里、困在村里,我们在这里,关键是看我们能在这块土地上做点什么。”根据驻村工作队王华强提供的线索,我捋了一下蔡家寺驻村工作队倾情扶贫、助力脱贫的事迹。

建章立制定规则,守护民心。

“蔡家寺的问题,根子在民心。民心的根本在公开、透明、公正。”巴南区姜家镇蔡家寺村驻村工作队于2018年5月入驻开展工作,面对千头万绪、反映强烈的问题,驻村工作队感到问题的根源,在于工作方法、办事程序、议事规则、政策宣传多个方面。群众的情绪,是由一个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小小的误会、猜忌或者糊涂账造成的。

“群众对规则不明晰,不知道决策依据是什么;群众参与决策的过程不透明,对决策的公正性怀疑。不管干部怎么解释,不听、不信、不服。”

驻村工作队进驻蔡家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守护民心,收复民心。

走访群众,走访党员干部,走访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原班子成员们。

“我们该怎么做?我们有哪些做的不妥的?”带着问题,潜心“讨教”。

看到驻村工作队真心实意的交朋友,农民心底释然了,信任了:“这才是共产党的干部,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五保、低保、建卡贫困户,我们大家彼此都了解,哪家哪户的困难,大家心里又有数。评定的时候,公平公开,我们群众就认账”

严格工作纪律和财经纪律,规范办事程序,进社入户,用心、用情、用力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在群众中收获良好“口碑”,工作成效显著。

出谋划策谋出路,开启民智

为促进当地村民增收问题,驻村工作队积极谋划,与村两委重点打造黑农业产业示范园和“赏心谷”果蔬园。

“我们做了两件事,一是发展‘黑黑黑’产业。二是推动‘赏心谷’果蔬产业园发展”,村第一书记余堂江介绍说,工作队积极动员元塘社、代家湾社、垭口社共计85户村民(其中示范园内涉及建卡户4户,示范园外有8户建卡户自行参与种植)发展种植黑稻谷、黑玉米、黑豆、紫薯等黑系列农产品,通过调动村民积极性从而实现村民自身受益增收。黑产业示范园首批成熟20吨“鲜食”黑玉米,在近20天时间里被消费者抢购一空,部份村民增收达5000余元,社会反响热烈,取得了良好的产业经济效应。黑玉米的生产,是当地村民按技术要求采用“生物导弹”杀虫,施肥用玉米专用化肥,整个生长过程不施农药,除草实行人工除草,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村“鲜食”黑玉米、紫薯已取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黑米获得了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黑米35亩、紫薯、黑豆,

“不要小看我们的‘黑黑黑’,参与的村民户均实现增收3000元,预计村民最高收入可达1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8.5万元。”

“赏心谷”果蔬产业园发展了500亩,已种植蜂糖李3万余株、红枫紫薇8000余株。预计蜂糖李2020年初产。蜂糖李口感甜腻、脆香,果品颗粒硕大,品相美观,有良好的的市场前景。果园建设的前两年,是收入空档期,就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了60亩优质南瓜、30亩优质西瓜、10亩粉葛、10亩优质萝卜。产业园收益由该2个合作社与入股农户(其中建卡户6户)按持股比例进行分配。其中产业园水果营业收入的12%、林下经济物及其他作物营业收入的2%交村集体进行再次分配,确保建卡贫困户和全体村民受益。协调村委会建立了村集体收入与村民利益链接机制:蔡家寺村集体收入的30%作为公积公益金,用作集体积累及集体经济壮大;村集体收入的70%按照《巴南区姜家镇蔡家寺村经济联合社章程》分配给全村股东;同时,村上通过民主评议、公示无异议后,对村内因各种原因造成特别困难户再在村集提取公积公益金中按股东分配金额的80%进行分配(含建卡贫困户)。

“建卡贫困户始终是我们产业发展和支持的重点,带着他们脱贫,领着他们致富,享受产业扶贫带来的红利,一起奔小康。”

排忧解难送温暖,争取民意

关心困难群众,驻村工作保持了常态化进村入户走访,为村民排忧解难。蔡家寺村27户建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为巩固脱贫成果,工作队继续开展观察和帮扶,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如:元塘社建卡贫困户邹光琪,女,45岁,因学致贫,之子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其配偶黄某2018年10月检查发现得了肝癌,并于2019年1月过逝,期间工作队积极做好其思想工作,协调享受大病救助,定期慰问该家庭,其配偶过逝后,工作队也经常走访慰问确保其情绪稳定;同时鼓励她抛开思想包袱,重新投入生产;目前邹光琪已重新振作精神,在黑农业产业园种植2亩黑玉米并套种了紫薯,农业收入可达1000元以上;同时邹光琪参加了宴席“一条龙”服务,每月务工收入也有约1000元左右。其子魏小烊在渝北区某信息公司上班,月收入4000元左右。母子二人走出了思想上、情绪上、经济上的困境,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又如:瓦厂湾社建卡贫困户郭存明,67岁,家庭人口3人,因学致贫,其自身发展动力强,工作队重在“智、志”双扶,鼓励其发展生产,该家庭养殖黑猪4头、生猪4头、鸡鸭20余只,种植稻谷2亩、玉米4亩,成为全村的个人生产典型;其长子因精神病住进界石精神卫生中心,郭存明家庭一家人的思想包袱重,工作队就定期走访其家庭做心理疏导;同时工作队给老郭做思想工作,引导他支持女儿学习,让女儿上完大专后继续升造就读大学本科,将女儿培养成国家有用之才。如:困难户垭口社陈明金,65岁,困患皮肤病失去工作能力造成收入低,工作队协调专家为陈明金就诊,使其听取就诊意见后皮肤病得到有效治疗;同时,工作队积极协调其特困户办理手续,让他能如愿到姜家镇敬老院享受特困户政策;陈明金对工作队十分感激,曾主动送自种的蔬菜慰问工作队,工作队委婉拒绝了,希望他记得:这是党的政策好,要感谢的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

贫瘠荒山变花田,民心温暖

“过去我们看天吃饭,一年收入只有几十块钱。”

村主任龚斌,在脱贫攻坚中,顶着压力开展工作,“我只有带领村民发展,才能对得起大家给予我的信任和支持。”

在地头,龚斌与村民一起在田间劳作,浇水、补肥、查看花果园的长势,“这片花海就像我的孩子,一天不来看看都不行。”龚斌俯下身子,仔细端详一朵李花,“您瞧这李花开得多好,花又大,今年长势肯定旺,这是蜂糖李,甜着呢。”

可就是这片果山,几年前还是一片贫瘠和荒芜。过去光秃秃的山岭,传统的种养模式在这里效果欠佳,种什么、怎么种,村里没有想法也缺乏规划,任由山上的野草、树木自然生长。很长一段时间,村民每年的收成只能看天吃饭,一年下来只有可怜的几十块钱,大部分人只能挣扎在温饱线。

四年前,李太琼和她的一锄金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将山坡改造成了花果园。请来了农业技术专家,田间课堂真正摆在了田间,村民们在这里贪婪地吸收着知识、信息、技术。原来土地上的学问那么大:种什么,怎么种,品种怎么选择、水肥怎么控制,果树专家、植保专家、土肥专家,农安技术......村民们在这些专家们滔滔不绝的讲解中看到了新的希望,看到了有花开、有景看、有果赏的美丽乡村,看到了摆脱落后的曙光......

“种包谷都能挣钱?”怀着这样疑问,村民们种下了第一批黑玉米,忐忑地等待着这些“黑美人”的横空出世。

“没想到我们第一批黑玉米几天就被抢购一空。”尝到甜头的村民们兴高采烈地说:“这是一条新路子,调整种植结构,新品种,新技术,就是农业的新希望。”

排列整齐的玉米植株,整整齐齐,挺拔英姿,随风摇曳,不少市民和专业摄影团队会慕名而来,用镜头记录下这闲适的田园风光。更有人说,“到蔡家寺,就要深深地呼吸,空气中有甜甜的味道。”

花田般美丽的乡村,温暖着村民的心:“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我们的乡村也越来越美了。”

望着这一望无际的秀美景色,我深深自责:我怎么就当了逃兵呢?我怎么能当逃兵呢?于是,我拿起笔,把那些感动着我的任何事儿,记录下来......我要走村!

2020年,我开始了我的走村之旅。蔡家寺,仅仅是开始。到目前为止,我走访和接触了264户建卡贫困户,通过督查、核查、采访、走访,我聆听到他们的声音: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帮扶干部,感谢驻村工作队,感谢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们......

【作者简介】李华,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出版个人文集《在路上》,诗集《约》《故乡》,在一百多种报刊平台上发表作品800多篇。作品被多种文集收录。供职于重庆市巴南区农业农村委,调研员。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