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街道

一场“就地取材”的劳动教育

发布时间:2019-09-12 13:26:24 推广 来源:新华网

“这个是糜子,我们吃的粘豆包、黄米饭就是用糜子做的。”九月刚开学,东北乡村一片爽朗。在黑龙江省明水县永兴学校,教师邵春辉站在一米多高的糜子地里,讲解着这种“新奇作物”,孩子们围成一圈听得认真,旁边立着一块“种植试验田”的牌子。

下午两点,阳光照射在这片园子里,花红草绿一片绚丽,数下来各种各样的植物不下二十种。邵春辉说,虽然在农村,但现在的孩子接触农活儿少,有时也“不识五谷,分不清稻子、谷子,更不认识糜子。”

今年初,学校利用自留地,规划出一片种植试验区。全校九个年级,每个年级划分一片,负责种植一种作物,有大豆、黑豆、马铃薯、小麦、甜菜、向日葵……在不同的节气耕种不同的作物,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了解作物的习性。

听完老师的科普,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模样,用小手捧起一串沉甸甸的糜子穗,仔细研究起来。

“虽然明水经济不发达,但再穷不能穷孩子,要尽我们学校所能,给孩子们科学、全面的教育。”永兴学校校长罗文举说,学校“就地取材”,给孩子们开创劳动课堂,让孩子们亲近劳动,感受劳动,学会劳动。

这边学习正酣,那边拔草热闹。在班主任教师李淑红的带领下,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们“猫”在试验田拔草。“一、二年级的孩子小,干不了重活儿,就在一边看着,顺便打下手,这园子基本靠我打理,到了三年级就得交给他们了。”李淑红快人快语。

“老师,你看,我拔了这么多。”9岁的孙佳奇平常有些腼腆,在田地里变得“欢实”起来。不一会儿,几个孩子的小手都被杂草塞满了。

李淑红回忆说,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不愿意踩泥地,自己就先进园子,示范给他们看。慢慢地,孩子们便觉得不过瘾,都想自己种、抢着干。“劳作也让孩子们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懂得节约和感恩,一些家长跟我们说通过劳动课孩子更懂事了。”

“体会过多么辛苦,才知道该多么珍惜。”邵春辉说,如今园子成了孩子们的“宝贝”,只要看见有人来“破坏”,他们就跑过来告诉对方“不能乱踩、不能乱摘”,也明白了保护植物、爱护自然的意义。

入秋,园子里的各种谷物即将成熟,永兴小学也将迎来一个收获季。让罗文举欣慰的是,跟随四季变换,孩子们感受了劳动的幸福,也渐渐理解着生命的乐趣。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