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中国

孩子心灵的点灯人

——纪念可敬可亲的儿童文学作家徐平先生
发布时间:2021-01-13 05:53:1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文/戚万凯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 是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敬可亲的儿童文学作家徐平(本名徐存富)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在2021年1月11日那个寒冷的午时。全国著名诗人、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樊发稼2020年12月6日才挥手告别我们,不料一月功夫,徐平就追随而去。我想,他们一定是去天堂了。从此,天堂的孩子们多了两位儿童诗人,多了两位慈祥可亲的儿歌爷爷。他们去干吗?继续去为天堂的孩子们点灯。

正如《小王子》里有一位不知疲倦的点灯人,徐平老师也同样如此。退休前,他作为巴南区界石教育办公室干部,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给孩子们点亮光明智慧之灯,呕心沥血,付出了青春和汗水。2001年7月退休后,他积极参加学校关工委“夕阳红”讲师团,负责全镇校外辅导团工作。当2005年镇里提出打造“儿歌之乡”奋斗目标,他就来个华丽转身,利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一发不可收拾,为孩子们点亮儿歌这一盏快乐与智慧之灯,照亮孩子们的人生成长路。担任界石镇文联荣誉主席后,更是将自己当作一根蜡烛,四处点灯,照亮八方,一直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以办班方式点灯。从镇中心小学试点儿歌培训,到在全镇中小学推广,犹如春风吹开满园春色。一期接着一期讲,一年接着一年办,将真善美的种子,通过培训课堂撒播孩子心田。他用一首首优美动听的儿歌,点亮孩子们的希望,照亮孩子们的未来,温暖孩子们的心灵。同时,开创每年举办儿歌艺术节、儿歌夏令营、儿歌采访、儿歌征集等“六个一”系列活动,使儿歌天地成了孩子们纵情欢乐、汲取养料的海洋。对于儿歌,许多孩子从无所知到知晓多,从不敢写到大胆写,从不会写到善于写,从写得少到写得多,从写得差到写得好,一步步前行在光明路。为达到培训效果,他以亲自创作的作品为火把,引领孩子们步步探寻被青草遮挡的儿歌宝库大门。对孩子们稚嫩的习作,他像照顾温室的花朵一样细心呵护、辛勤浇水,逐首审视,修改润色。每期培训,总有一批可爱的学生习作如春笋破土而出,沐浴春天的阳光雨露,其中不乏优秀作品,比如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童谣评选未成年人组一等奖的《我也参加仪仗队》(李愿)、获未成年人组二等奖的《钟表》(潘春燕)等,就出自他精心指导的有汗味的手。他那浸满心血与智慧的明灯,不仅照亮孩子的作品,登上全市、全国儿歌大赛领奖台,也照亮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往上攀援,像田容(田峻榕)、李愿、朱自敏、赖斌等学生,长大后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弘扬着他的敬业精神,接力着他的无私奉献。

——以书报方式点灯。徐平老师亲自组建区作协界石儿歌学会并自任会长,率先创办《梦想界石》儿歌简报,为学生习作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别看这内部小资料刊发的习作毫不起眼,但对于从未发表过作品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文学创作园地开出的第一朵花,结出的第一枚果。摘一颗品尝,在成人嘴里也许酸涩,但孩子们吃起来却那么香甜。今日小报,明日大报;今日内部资料,明日公开报刊;今日小作者,明日大作家。文学之灯就此点亮,文学之路就此迈步,幸福之旅就此启程。后来,徐平老师大胆尝试创办全国第一份儿歌专业报《巴渝儿歌》,担任执行主编。这张没有公开刊号的报纸,却是立足巴渝、面向全国公开传播的靓丽名片,为当地师生和全国儿歌作者搭建了一个难得的好平台,组稿、筛选、编辑,排版、校对、寄送,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亲历亲为,夜以继日。功夫不负有心人。报纸栏目丰、作品多、质量好、特色强,从小小的界石镇发散开,辐射全国,花香四溢。后来移交年轻的卢光顺担任执行主编,更加发扬光大,越办越好,深受读者普遍好评。在他倡导并争取下,《梦想界石》儿歌集一本一本出炉了,《界石儿歌精选》一辑一辑面世了。一首首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儿歌,虽然多数含金量不高,算不上佳作,但犹如盛装在透明玻璃瓶内的一群萤火虫儿,一闪一闪如星星,发出自己微弱但独特的光亮,装扮着美丽的世界。光明中,奔跑着孩子们坚定的脚步,回荡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放飞着一个个五彩童年的梦,也慰藉着一颗颗望子成龙的家长、传道授业的教师的心。

——以创作方式点灯。对儿歌门类而言,徐平老师虽系半路出家,但长期热爱诗歌、曲艺的爱好如同厚实肥沃的土壤,热爱孩子、情系未来的博大胸怀如同春风春雨和暖阳,孩提时口耳相传的儿歌浸染无疑起着重要的种子催化作用,于是,他边培训边拿笔,为孩子们奉上一首首精美的精神食粮。艺术是相通的。诗歌的功底可以凝炼抒情,曲艺的功底可以想象叙事,因此,半路出家的他从事儿歌创作也轻车熟路,如同会开货车转开轿车一样灵活自如。《黑猫获得第一名》《看得猴王眼睛花》《回音》等作品纷纷获奖入集,尤其是《小瓷猪》荣获2008年全国优秀童谣评选二等奖,更是助其登临创作巅峰,为全国读者熟知。他汇集优秀作品,推出儿歌专著,《月亮树》《看得猴王眼睛花》《热水端到床边边》等为孩子们的成长道路增添明灯盏盏。每次出书,他都要请我作序。我敬重他的为人,欣赏他的作品,总是有求必应,我也从中触摸到了他的灵魂,感受到了他的体温,进入到了他的境界。他创作作品,也研究作品,推出了《巴渝儿歌杂说》。他对界石民间传统儿歌颇有心得,儿歌教学有许多经验之谈,如提出“儿歌怎样写、如何写、乐意写”问题,语言运用“三要三不要”法则,开导孩子们“听了写、看了写、做了写”,很有见地,并用朗诵、快板、表演唱、情景表演等形式广泛传唱,让躺在书中的儿歌立起来、活起来、笑起来、飞起来。界石镇成功创建为重庆市首批文艺创作基地、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儿歌)、巴渝儿歌创作基地、儿歌育人示范基地,徐老师功不可没。每每上级领导来调研,总是他出面接待介绍。2019年11月22日,重庆市委宣传部联合多个部门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童谣里的11·27——重庆市“讲红色故事,讲革命精神”童谣传唱活动》在巴南区界石小学隆重举行。活动前,徐老师身着特地为活动定制的中式传统对襟红衣裳,在展板前为前来参加活动的各级领导嘉宾如数家珍介绍界石民间儿歌的历史和传承发展,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不时传出欢声笑语,为活动增添不少亮色。徐平老师与陈恩禄老师一样,成了当地无人不知的乡贤名人。

徐平老师为孩子们日夜点灯,如同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李玉和一直为革命高举着红灯。徐老师是一名老党员,忠诚正直,爱憎分明,热情善良,乐于奉献,党性原则、大局意识、爱国情怀在作品中体现得尤为充分:《买个“官”当都不香》含掷地有声的正气和骨气,《玩泥巴》玩出了要让飞船冲上天的雄心壮志,《看得猴王眼睛花》只因家乡变化实在是太快了,《撵出几只大野兔》的地方是美好的生态环境,《回音》回荡的是文明礼貌的时代新风,《热水端到床边边》飘散着儿女孝老爱亲传统美德的芬芳,《新同桌》盛开着新老同学的友谊之花,《小瓷猪》的肚内盛满了关爱山区儿童的爱心┄┄当然,徐平老师这盏红灯的材质是散发着青草芳香的优质泥土。其儿歌作品风格,我曾在短文《徐平儿歌飘“四气”》中分析过,即正气、喜气、土气和稚气。这些散发“四气”的明灯,引导着孩子们走正道、向阳光、进生活、拥快乐,归结到一点:奔向光明与幸福的美好未来。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就在他身患绝症出院稍好之际,立即给校外儿歌班和社区的孩子们上课,讲抗洪救灾、重阳敬老、中秋国庆等主题儿歌的写作。在他离世的前两天,仍在计划2021年去哪里讲课,讲什么主题。他还有许多课要讲,还有许多作品要创作。贵州省桐梓县公安局要编印《110童谣》一书,徐平老师带病创作《民警姐姐日夜忙》。该书2021年1月10日出版,而他1月11日去世,这首童谣成了他的绝唱。而“民警姐姐日夜忙”恰似“徐平爷爷日夜忙”,如同自画像,是其真实写照。为儿歌文化事业,他操劳到最后一刻。

只要有空,心里就想着儿歌;只要醒来,脚步就奔向课堂;只要活着,双手就点着心灯。徐平老师是一个以生命当油、以儿歌作芯,不知疲倦为孩子们奉献的儿歌事业点灯人。当他为孩子们点亮一盏盏心灯的时候,就好像另一颗颗星星或一朵朵鲜花诞生了一样。

徐平老师走了,去天堂点灯去了。人间为此自豪,输送了一位会写会讲的人才;天堂多么有幸,新来一位点亮心灯的教师!

——2021年1月12日夜于重庆市巴南区龙洲湾

【作者简介】戚万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重庆市巴南区文联主席。著有儿歌、童诗、童话、评论集40余册。500余首入集(教材教辅),百余次获奖。2首儿歌上央视“六一”晚会,2本儿歌集纳入南方分级阅读丛书一、二年级。中宣部等国家五部委举办的全国优秀童谣评选连续六届获得者。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