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中国

“儿歌来啦”扣好人生“首粒扣”

发布时间:2021-01-08 05:55:2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文/戚万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年龄越小越好。儿歌无疑是引导青少年特别是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特别是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随着2020年一款面向全国的新媒体微刊《儿歌来啦》应运而生,唱响华夏,巴南儿歌文化品牌更加突显,“儿歌来啦”口号更加响亮,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一、以人为本:“儿歌来啦”设计如何扣

儿歌是少年儿童的心声,孩子们喜闻乐见。儿歌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者的重要载体。“儿歌来啦”,首先要设计如何帮助未成年人扣好扣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接班人。

一是注重思想,以“德”树人。无论哪一个时代的少年儿童,都生活在特定的当下。从历代童谣或儿歌来看,无不注重教化功能,以儿歌教育引导孩子们,培养未来接班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化要注意方法,不是生硬灌输,而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巴南区注重儿歌文化品牌打造,将儿歌宣传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作为脱贫攻坚、垃圾分类、创卫工作等文艺宣传的重要手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亲自研究、安排、过问儿歌文艺宣传。区里成立了儿歌名家工作室1个、儿歌工作室4个,实行师带徒方式。在界石镇成功创建全市首批文艺创作基地(儿歌)、首批“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儿歌)”、唯一的巴渝儿歌创作基地和儿歌育人示范基地,创办了全国唯一的儿歌专业月报《巴渝儿歌》(已出刊166期),推出了《界石儿歌300首》《巴渝童谣有味道》《今夜星光灿烂》等儿歌专著。在此基础上,按照“互联网+”工作思路,2020年探索性地创办了面向全国的新媒体微刊《儿歌来啦》,正式叫响“儿歌来啦”口号,陆续推送《中国地图》《我也参加仪仗队》等全国历年儿歌大赛获奖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使其与传统媒体并驾齐驱,适应了形势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成为活色生香的少年儿童爱不释手的德育生动教材。

二是注重能力,以“文”化人。望子成龙是每个家庭的梦想、每个家长的希望,也是建设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条件。小儿歌内植大梦想,小儿歌联系大社会,小儿歌富含大知识,小儿歌蕴藏大能量。目前,巴南区成立有儿童文学研究会、区作协儿歌创作小组、区教师进修学校童谣学会等组织,主要从事儿歌创作、推广与研究。通过30多年的创作实践,涌现出戚万凯、廖弟华、徐存富、卢光顺、张伦、文安才、刘明康、芶世阳、高光亮等一大批优秀成人作家,田峻榕、李愿等青少年作家和一批在校师生作者。创作中,注重拓展儿歌门类,注重孩子们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升,以不同的体裁和功效,充分实现以文化人功能。如通过数数歌、问答歌、动物儿歌、植物儿歌、科普儿歌培养孩子们的计算能力,扩大知识面;通过绕口儿歌培养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时政儿歌,培养孩子们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的大胸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良好品质;通过趣味儿歌和生活儿歌,培养孩子们热爱生活、建设家乡、乐观向上的性格和情怀;通过讽刺儿歌,培养孩子们对照问题找差距、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自净能力和修正水平。

三是注重童趣,以“美”育人。孩子天性好动好玩,童真童心童趣是儿歌的生命。只有先让孩子喜欢儿歌,才可能实现儿歌其它功能。因此,儿歌创作、传播中,我们十分注重儿歌作品的童趣,要求作者尽量将自己“复归于婴儿”,回归儿童本位,用儿童眼光去观察,儿童心理去思考,儿童语言去表达,尽量将作品的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融合,使孩子们在愉悦的诵读声中,在优美画面和意境中,体会儿歌艺术的无穷魅力,感悟蕴含的深隧哲理,接收包裹的正能量。《小猫回了外婆家》《数星星》《大肥猪》等作品,风趣诙谐,十分有趣,孩子们非常喜欢。为提高艺术水准,区里聘请全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西部歌孩”张继楼,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原重庆出版社副总编辑蒲华清,市作协原儿委会主任、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彭斯远为顾问,邀请他们开讲座作指导。区文联主席、儿歌作家戚万凯,区童谣学会会长廖弟华等深入界石小学、二圣小学、松花江小学、龙洲湾小学等学校,举办红色儿歌、读书儿歌、消防儿歌等讲座,将满满正能量又富童心童趣的优秀儿歌奉献给孩子们,成为他们人生“拔节孕穗”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养料。

二、观照当下:“儿歌来啦”粒粒紧紧扣

因为孩子们生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生活在全

面实现小康目标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之际,儿歌不能不反映时代风云,讴歌时代巨变。在伟大时代,儿歌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显得特别有意义。那么,怎样才能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呢?我们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进行了新的深化实践。

一是能文能武,投身“战疫”。儿歌不但能写身边美丽动人、温馨可爱的小题材,也能投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儿歌帮助少年儿童“扣钮扣”,就要动员他们闻令而动,以不聚会、上网课、献爱心等方式打好疫情阻击战、攻坚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在大年初四就立即发出《疫情防控儿歌征集令》,迅速组织创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歌》等“战疫”作品500多首,除在区“巴人巴艺”“看巴南”等媒体推送外,还向中国报道网、重庆作家网、重庆艺术创作网、《儿童文学信息》等市以上平台推荐。其中《医生妈妈的美丽》等2首儿歌登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白莲花》《踢球》《妈妈的脸最好看》等38首儿歌入选《童声中国》《疫去春来歌漫天——抗疫儿歌100首》《童心赞中国——少年志·童心战“疫”童谣集》《春天来信——“春天送你一首诗”征文优秀作品选》等集子。为加强疫情期间宣传,创新举办了《抗疫儿歌声声唱》网络讲座20讲,在抖音开办“戚儿歌——战疫”专栏,创作并发布54期。组织界石镇师生举办防疫儿歌写作培训,并创办《防疫儿歌专刊》19期。

二是能小能大,投身“脱贫”。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小儿歌也能折射大时代、反映大主题、推动大轮船。因此,帮助少年儿童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是“扣钮扣”应有之义。巴南区十分重视“战贫”儿歌宣传,制作“儿歌战贫”系列微视频、推出脱贫儿歌专著等工作纳入区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和区宣传思想工作目标任务。成立22名骨干组成的脱贫攻坚儿歌创作采风团,深入接龙镇、界石镇等地开展脱贫攻坚“志智双扶”采风创作,召开儿歌作品改稿会。深入市级贫困村——接龙镇马路村演出脱贫儿歌诵读等节目。组织举办“童声助脱贫家家奔小康”主题儿歌大赛暨第十一届“珍珠儿歌”擂台赛,征集作品近千首,评出优秀作品35件。创新在抖音开设“戚儿歌——战贫”专栏,创作推出微视频180期。在《巴南文艺》《巴渝儿歌》报刊开辟专栏推出儿歌作品200余首。全国第一部个人脱贫攻坚主题儿歌集《我向马良借支笔》(戚万凯著)纳入市作家协会脱贫攻坚重点文学作品项目,由重庆出版社和市扶贫办联合出版。9件作品被重庆《群众文艺演唱资料》(礼赞脱贫攻坚专辑)收录。录制优秀脱贫儿歌mp3,并与原脱贫儿歌集《幸福歌儿满山坡》(PDF)向镇街推送。50首优秀儿歌收入《风雨小康路——巴南区脱贫攻坚原创作品集》。

三是能退能进,投身“时代”。深入生活,笔随时代,与时俱进,是儿歌宣传的职责,也是不断帮助少年儿童“扣钮扣”的需要。当百年不遇的长江洪峰过境重庆主城,我们及时发出倡议,动员作者深入一线,创作“战洪”儿歌200多首。老作家徐存富身患重病,稍有好转,不但自己带头创作,并且带病坚持在社区、学校举办一场场抗洪儿歌写作培训班,辅导学生居民创作近百首,并发挥青年儿歌作者的作用,创办儿歌电子报,广泛推送。区里在《巴人巴艺》开设“艺军战洪”专栏,《巴渝儿歌》专版刊登“抗洪儿歌选”,在巴南电台播出优秀作品,为打赢抗洪战役发挥了积极作用。洪峰退去,又响应上级号召,组织创作《童声唱响节粮歌》等节粮主题儿歌100多首,在中国报道网、重庆作家网、“看巴南”平台连载,通过抖音平台发布,传播到了贵州等省外。为宣传蜜柚、方竹笋、大闸蟹等农副特产,迅速组织创作系列儿歌400多首,其中2首获“大闸蟹”主题童谣大赛二等奖和优秀奖;为迎接中国第一个警察节,组织创作警察儿歌百余首,其中《爸爸宣誓》等20首收入《110警察》儿歌集。

三、创新载体:“儿歌来啦”做到轻松扣

儿歌好不好,关键在质量;传播开不开,主要靠媒体。

在传统媒体《巴渝儿歌》月报基础上,2020年创新推出一款内容贯通古今、传播覆盖华夏的新媒体微刊《儿歌来啦》,以“作品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目标,立志打造成全国儿歌新媒体“航母”。

一是有模有样,可爱可亲。在全媒体时代,作为一款面

向全国的新媒体儿歌微刊,如何实现创新性发展,赢得读者亲睐和喜爱,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调研、探索和论证,我们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在新媒体中尝试推出富有鲜明特色的形象标识(LOGO)和宣传语。为集思广益,扩大影响,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经对来自全国各地的648件参赛作品认真评选,评出LOGO采用奖1名,入围奖2名;评出宣传语采用奖1名,入围奖3名。其中形象标识(LOGO)将“儿歌来啦”的“儿”字采用繁体“兒”字写意变形,呈一跨步奔跑、放声歌唱的欢笑儿童之状,形体天真、活泼、烂漫,与“‘E’起唱、‘童’成长”的宣传语相得益彰,成为“儿歌来啦”微刊独特醒目的鲜明标志。

二是有声有色,可听可视。儿歌儿歌,姓“儿”名“歌”。为扩大影响,做靓品牌,我们创新性地推出微刊主题歌《儿歌来啦》:“草要发芽,春雨来啦;花要开放,风儿来啦;树要长高,阳光来啦;我要成才,儿歌来啦┄┄儿歌来啦,儿歌来啦,快乐童年,志向远大;儿歌来啦,儿歌来啦,放飞梦想,不负韶华。”歌词、作曲和演唱、制作全部由本土艺术家担纲:中国作协会员、市作协儿委会主任戚万凯作词,青年女教师、作曲新秀陈春霞作曲,特别是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会员、市流行音乐协会理事、市音协会员、区民协主席杨明东演唱并制作,首次成人演绎儿童歌曲,青春活泼,颇有“小虎队”风格,加上优美欢快流畅又时尚的配器,别具风味,听众普遍反映“好听”“听不厌”。为方便读者听众收看(听),我们对经典作品专门录制了诵读视频和音频,点开即可收看(听)。对每首儿歌,精心配了插图,相得益彰,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三是有老有少,可深可浅。实践证明,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年龄越小效果越佳。人生第一粒扣子应在低幼儿童阶段。但低幼儿童不识字,需要家长诵读和指导,对此,我们按读者年龄段特地将每期分成上、下篇,分别命名为“小船悠悠”和“扬帆远航”,喻意从小儿歌起步迈向美好未来。基于此,上篇纯粹刊登全国经典儿歌和优秀儿歌,开辟了“每期一星”“名家专栏”“动物儿歌”“植物儿歌”“巴地儿语”“世界真美”“儿歌飞翔”等栏目,主要供少年儿童和家长阅读欣赏,作品均请小朋友录制了音视频;下篇开设了“古代儿歌”“传统儿歌”“趣味填空”“名作解读”“港台儿歌”“儿歌课堂”“儿歌杂谈”“儿歌信息”等栏目,主要供家长、老师、作家带动孩子阅读,扩大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提高对儿歌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在儿歌创作、传唱、教学、讲座和培训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儿歌来啦》目前已隆重推出4期,计173首17篇文章,全国各地读者好评如潮。文艺评论家钟传胜认为“人民性很突出”,著名儿歌作家张春明说:“这个儿歌‘航母’内容太丰富了,真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蒲华清认为“《儿歌来了》是丰盛的儿歌大餐,不仅造福于低幼娃娃、从事低幼教育工作的教师,也为进行儿歌创作的老中青作者提供了互相交流学习平台,功德无量!”。

【作者简介】戚万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重庆市巴南区文联主席。著有儿歌、童诗、童话、评论集40余册。500余首入集(教材教辅),百余次获奖。2首儿歌上央视“六一”晚会,2本儿歌集纳入南方分级阅读丛书一、二年级。中宣部等国家五部委举办的全国优秀童谣评选连续六届获得者。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