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中国

黄昏依然瑰丽

发布时间:2021-01-08 05:53:3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文/张华

同陈诚相似,则低于拿破仑,老人身高刚及一米六零。

一米六零的老人,一口铜梁乡音款款软软,糍糍糯糯,弥散着的泥土气,又浓郁,又香冽。

然则,共产党的档案可以作证,国民党的档案亦可作证,乃至美利坚政府、法兰西政府、大不列颠政府及小日本政府的档案通通皆可作证:老人漫漫人生,曾叱咤几多风云。

曾有辉煌的学历与教历:他相继毕业于黄埔军校、日本士官学校、中央军校,且赴日不落英帝国作过全面的军事考察。他曾任陆军大学教官、国防研究院副主任兼研究员。且以败军之将,深得刘伯承元帅、张震将军知遇,于南京军事学院执掌教鞭近20年,精心栽培出诸如虎将杨勇等莘莘学子。

曾有奇特的经历与阅历:他曾投身铲除封建军阀的北伐战争,亦曾献身驱除东洋倭寇的八年抗战;敌酋冈村宁次在南京与芷江相继宣告投降,他以国民政府代表之一的名义参加了受降仪式;旨在国共调停的周恩来、马歇尔、张治中联袂举行的“三人会议”,他则以张治中助手的身份莅会始终。他曾于1929年加入过共产党,因故脱党后旋即又加入了国民党。特别是,作为国民政府国防部作战厅厅长,他曾为蒋介石制定过进犯我大别山、鲁西南、延安及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一系列作战计划。-----他一碗水端得不偏不倚,那一系列作战计划,他通过陈诚,源源不断地呈报给了蒋介石;他通过周恩来,滴水不漏地透露给了毛泽东。难怪在徐埠大战的双堆集战斗中,原国民党12兵团司令黄维在所部110师师长廖运周率部于阵前突然起义,自己也庚即被俘后捶胸顿足,长叹,唯有长叹:“天灭我,犹可活;人灭我,不可活!上有郭汝瑰,下有廖运周,此仗不败,天理难容!”美国的一家中文报纸,在刊题为《一谋卧底弄乾坤,两军胜败已先分》的文稿中更极尽幽默之能事:“郭汝瑰以国防部作战厅长的身份,为国府‘运筹帷幄’之中,却让中共‘决胜千里’之外,真是匪夷所思!一大讽刺……”然则长叹亦罢,讽刺亦罢,却丝毫未干扰郭汝瑰于国民党十面设伏的浩浩宦海中步步登高。他卧底装扮,已入“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之至境,居然将中国历史舞台上最善做戏的蒋中正先生蒙骗得龙颜大悦。于是他官阶疯长,先后任国民党师参谋长、旅长、军参谋长、集团军副总司令、驻英大使馆武官、国民政府军务署署长、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直至22兵团司令兼72军军长。他以而立之年晋升少将,以不惑之年晋升中将。美军顾问称他为少年将军,同僚袍泽颂扬他如若青云直上九万里。

最得意时他最清醒,最迷醉时他最睿智。卧底作谍,还非他最高圭阜。他可不愿作安泰,他可不愿作天马行空般的逍遥游。那一片青云,最终落归落生他的大地,最终投向养育他的人民。1949年12月11日,他以国民党22兵团司令兼72军军长名义,在古城宜宾率领三万余众庄严起义,为他前半生的历史,划下了一轮圆满而光荣的句号。

于是,他有了一部熔他前半生为一炉的30万字的《郭汝瑰回忆录》。

历史毕竟只属于过去,唯有未来才属于自己。由是,郭汝瑰慨然将奇特而又辉煌的《郭妆瑰回忆录》束之高阁,以古稀之年有限的余力无限的热诚,赶紧撰写另一部气势更为恢宏的大书——《中国军事史》。

不断进取之梦,随将军南征北战;将军拳拳之心,从未离开过马鞍。

在梧桐夹道的北碚,在那间仅置一书案一书柜一行军床的狭小而充实的房间,将军身不离鞍之志,顿时让记者怦然心动。

撰写《中国军事史》,将军其愿由来已久。

当年,将军以刚逾垂髫之年,满怀憧憬自重庆铜梁赴广州黄埔深造,孰料学校所列军事教材,大都残缺不全,挂一漏万,远不能满足将军强烈的求知欲。中国本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亦为千百万次正义与非正义战争交织过的军事大国。然而,古今兵家谈兵,或则仅偏重兵法,或则仅偏重兵器,或则仅偏重兵家,或者仅偏重兵制……以泱泱军事大国而无完整而系统的军事史著传世,怪耶?实则不怪。只重实践不重理论,只重批判的武器不重武器的批判,此乃中国国民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民风使然。稍后,将军历北伐,经抗战,投身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人民解放战争,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则对此更有痛切的感受。而作为多年来手不释卷的一代儒将,将军较之一般只重枪杆子的赳赳武夫,此种感受尤甚。直至将军应招进入中国当代军事巨擘刘伯承元帅帐下,荣任南京军事学院高级教官之后,将军欲修中国军事史的意念更日渐成熟。其间,他曾广为搜集了大量资料,还与同事加紧撰写了一大批极有见地的军事研究论文,可谓万事具备,只待向中国军事史之高峰作全方位攻坚。岂料,一场天外横祸,致使他以“党外走资派”罹难八年,整整一个八年抗战!天时、地利、人和尽皆不顺,多年搜集的资料、苦心撰写的文稿不翼而飞,有关撰写者也如鸟兽散,将军出狱,也被解甲驱返渝州故里。

将军坠马不坠志,他虽身居茅篱竹舍,却依旧心怀天下风云。他自有关报刊了解到,作为中国人民手下战败国的日本,近年来孙子热、三国演义热正方兴未艾,此股热流为促使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立下功勋卓著。日本钢都——新津钢铁公司、日本电子城——松下电器公司的首脑及广大顾员,更是因以纯熟运用三十六计而使所属企业在激烈而残酷的商战中步步为营,层层推进。

将军复出,因事赴京,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之英”的叶剑英元帅又以台湾出版的《中国历代战争史》当面相赠,并谆谆嘱托“供其批判利用,尽快修出我们的军事史”。郭汝瑰坐不住了。反侵略战争胜利在中国,研究运用却在战败国;人民战争凯歌高奏在大陆,战争之修列出版却在占败者苟且偏安之那一隅。墙内开花墙外香,真令人抚膺长叹。他再也按捺不住了,他要尽快修出一部属我伟大祖国的空前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军事史》,以竟多年未竟之志。他深知此部惶惶大书一经出版,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深过高。

将军计划编写的《中国军事史》,为一部将于中外古今军事史家浩若烟海的研究著译中发扬蹈厉基础之上的包括兵法、兵略、兵器、兵制、兵垒、兵家六卷,《中国历代战争年表》附卷及《武经大书注译》附卷共八卷十册总计600万字的史著,无疑为中国乃至世界军事研究之创世纪工程。

这一浩大工程,其艰其险其难,远远超过了将军一生行武所历种种战争其艰其险其难之总和。而将军此番出山之际,又已逾古稀之年,其困难重重,艰险重重,则更自不待言。

也在其时,将军50年夙愿得以实现,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重新回归党的怀抱,时值中国百废待兴政通人和的80年代第一个春天。

那一年,将军刚刚七十三。

作为党的儿子,遇有困难,遇有艰险,自然理该求助于母亲。

于是他叩开组织之门。当年热烈欢迎他起义的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陈明义将军再度热情地接待了他,为他这一宏伟计划频频击节,且当即介绍他飞赴北京晋见他的老上司、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震将军。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张震将军单独召见了他,并侃切表示:“我举双手赞成你的打算,编纂《中国军事史》势在必行!”张震拍案而起,对老部下重发令箭:“郭汝瑰同志,快去重召你的旧部吧!”

军令如山。兵贵神速。郭汝瑰闻令出征。

人员匮乏。将军便下南京,上北京,赴徐州,奔武汉,颠沛流离,联络东西;或驱遣鱼雁传书,或拨通电话传话,笔头嘴头磨得好苦,直至贯通南北。很快,一个达47人的写作班子迅速搭就。毕竟是枪林弹雨里过来中人,闻之要为中国军事修史作传,人人振奋,个个昂扬,于是,编纂大纲急急拟就,各卷各章亦很快分配到人,工程之轮即刻运转开来。

经费奇缺,说白点,一文不名。将军安之若素。将军的同仁安之若素。他事前与同仁有约在先,在“史料要准,文责自负”之外,还要求“费用自理!”这第三条要求委实苛刻之至。然则,以郭汝瑰为首的写作班子的老军头们却任劳任怨任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说来这也同那时的时尚吻合得天衣无缝。而郭汝瑰本人,对此则更是率先垂范。他既是主编,又是部分卷章的作者,且为外地作者来渝公干的接待者,由此,其旅遇、饭费、招待费不断发生自不必说,仅就邮资计,便是一笔颇有规模的开销。他岂是任穷,而是倒贴老本专务此项千秋大业。由是,他不仅每月月薪全到手很快便捉襟见肘,就连他多年凭省吃俭用积存下的那笔可观的积蓄也倾其十之八九。亦由是,他以多年丰厚积蓄加之“兵团级”不菲之月薪,却致使家中饭桌陷入了“食无鱼”之窘境——尽管于他,“鱼,我极欲也!”此事此情,总算被来川视察军务的张震将军明察,张震将军顿时为老部下打抱不平:“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天底下哪有这种道理?!”他当即决定拨款相助,且吩咐郭汝瑰当时就呈报计划,沉呤有顷,郭汝瑰回话:“就给两万元吧,我们国家穷啊!”结果,郭汝瑰写作班子更是苦持硬撑,仅以两万元薄资——当然得加上他们不可计数的自身的血本——终于使通常情况下至少需60万元才能完成的浩大写作工程一举告竣。

年老体弱,将军硬是以军人的智勇与气魄坚持劳作,化难为易,履险若夷。他全力投入繁忙而紧张的编务,日出即作,夜有所思,直至以笔为伴,以案为侣,以书为枕,终于累垮。老人一经入院,其病危通知书便下达至其亲属。病危?病危?明察秋毫的将军当然深知,然则他对步步逼近的死神却视而不见。来日苦短,他觉得更该加倍珍惜。作为军人,他视军纪如钢;作为病人,他却置院规如水。他好不安分好生狂放。护士在时,他静卧闭目,护士还满以为老人在修身养气,也就拍着小手哼着《潇洒走一回》去也,孰料床上老人正以不变应万变,在刀枪剑战的枪林弹雨的幻影之中,细细密密地构思着他的腹稿。护士刚刚出门,老人便披衣起床,匆匆写上几段文字。门外脚步一响,老人又立马倒下,且煞有介事地又作静卧凝目状,映入护士眼睑的,仍是那位可亲可敬的模范病人。护士太嫩太嫩,哪是沙场老将之对手。

历时八年。又一场八年抗战。刚巧,正值将军80华诞。中国一部空前完整、详尽、深刻的军事史著——《中国军事史》终于出版。戒酒40年的将军重新把酒,两杯泸州老窖在他丰腴的双颊上催开两片红晕,与其雪发雪眉雪鬓相映生辉,恰如春花般灿烂。

张震将军为《中国军事史》作序,亦为郭汝瑰作结:“《中国军事史》从着手编纂到现在公开出版,经历了长久而曲折的过程……郭汝瑰将军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这种决心把有限的晚年贡献给祖国军事科学事业的高尚品质,这种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是值得鼓励和宣扬的……”。而海内外形形色色的名流及林林总总的报刊对《中国军事史》发生的轰动效应愈演愈烈,同时也有力地佐证出《中国军事史》的价值具有无价之值。

军事科学家当有祖国军事科学则没有国界。《中国军事史》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郭汝瑰原为郭汝桂,后改名为郭汝瑰,是的,万里长空一旦阴霾扫尽,澄澈如碧,即使夕阳渐隐渐隐的黄昏,亦依然瑰丽,如血,更如火。

黄昏依然瑰丽。

时值1994年,将军87已度,垂垂老矣,然则,其军人作风却严格如昨。每日24小时,或作或息,或食或练,分秒未差,毫厘不爽。

他黎明6时即醒,那张窄窄的短短的行军床,便成了他游刃有余的健身地。他将眼耳口鼻肩背发肤有滋有味地或摩或捏,直至周身通泰。至6时30分下床出户,走向街心花园,在此凝目凝气,有板有眼地打出两段太极拳,其时双鬓已分明有几星汗滴闪亮。然后慢步归家。二两小面,一碗豆浆,豆浆中一只去黄蛋,为每日早餐。继则出恭。将军特别注重此举,认为每晨准时排泄实乃活跃新陈代谢之要事。8时30分他即伏案写作,至11时30分。稍事小憩,12时准时就餐,一两米饭以两碟鲜菜兼少许瘦肉伴之。然后午睡,3时他又回归书案,至6时进晚餐。晚餐同午餐内容宛然。饭后外出百步走,然后回家就看电视,看看新闻,或欣赏几段歌舞。至10时30分,刷牙,这为防年老牙衰之必需;烫脚,这为活络经血之必备。11时上床,一倒即睡,酣然进入梦乡。

将军养身颇有心得,以十八字精辟作结:少吃荤,多吃素;少吃盐,多吃醋;少坐车,多走路。由是,将军虽逾耄耋之年,却尚能读书写字不戴眼镜,上楼下楼不拄拐杖,耳聪目明,齿全发茂,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说,严格得近乎刻板的生活规律,维系了将军的身体健康;那么,严格得近乎刻板的处事态度,即使将军心理保持了永恒的充实与富足。

将军位至兵团级高位,在大重庆芸芸众生之中,可谓风毛鳞角。须知,重庆军界执牛耳者,也仅仅有一个13军军长陈世俊少将。老将军满可凭此处处伸手,然则,恰恰相反,当有关方面按规定向他相酬相赠,往往竟被他拒之千里。

房子。早在抗战时期,将军以师长之职驻防长沙。其妻如若孟姜女历尽艰险由四川到此寻夫,其副官当即责令特务排让出房子让师长夫妇圆梦。这亦本属人情之常,孰料将军闻之大怒:“混帐!兵营怎能让给家眷?!”末了,将军仅去百姓家借了一间草房让其妻栖身了事。至70年代,将军平反复出,成都军区为他在蓉城备下一幢楼上楼下十大间房子的别墅楼,他硬是不去。继而,军区又在北碚拟为他修建一幢别墅楼,他依旧不去。他硬是将那笔建房巨款一分不留地退回军区。最后,他只选要了两套各仅有一室一厅的小屋,舒舒坦坦地长住至今。

票子。他平生厌钱如若毛泽东钱钟书,对贪污腐化者更深恶痛绝,这也是他对不择手段疯狂聚敛私财的顶头上司蒋介石厌恶之发端。亦因此,在旧军队闯荡几十年,位至中将兵团司令,他竟无镏珠之积。40年代初驻防重庆,他的师长薪俸竟难能维持他与夫人的最低生活,弄得一家常常断顿,夫妻双双每逢周末只得去在重庆某银行做事的三弟家打打秋风打打牙祭。时至80年代,他那点薪金早已不算丰厚,却还要从中挪用十之三四用于《中国军事史》浩繁的编务,常常弄得一家寅吃卯粮,他却甘之如饴。

车子。他本有一台上海牌小卧车,随着时间的推移,舶来轿车浩浩荡荡地进入中国海关,将军卧车之形式之内容较之进口轿车实在是相形见拙。有关方面多次提出要给他换上一部皇冠或尼桑,他硬是多次拒收。无奈“张飞卖豆府,人硬货不硬”,上海牌轿车日益破败,直至动弹不得,他才选要了一部标价低廉的伏尔加。

儿子。他仅有亲生子义子各一。两个儿子从入幼稚园到步入社会就业,他从未通过组织或通过故旧袍泽为其子求取点什么福利安排点什么门路,两个儿子倒也争气,虽未丝毫领受过赫赫将门之荫庇,却也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一番实实在在的业绩。

妻子。作为旨在以反封建的北伐战争进入行武生涯的现代军人,他素来竭力反对纳妾。在诸如杨森讨十二房老婆范绍增外室不计其数的旧军人纳妾成风的旧社会,他则稳坐钓鱼船,同其糟糠之妻多年举案齐眉,如若在天比翼鸟,在地连理枝。亦由此,前几年老夫人因患绝症先走一步,他竟悲戚数年难能解脱。其间,有人为他作月下佬,均被他一一婉拒。然则,毕竟老来最怕寂寞最怕孤独,加之市、区政协及亲朋好友竭诚相劝,他总算萌发了继弦之念。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位大学校长的遗孀,年已六十有余。初次见面,他便向对方坦诚相告:“男欢女爱,相辅相成,相互间必须作出全面深入的了解且情投意合之后,方能结成秦晋。我这个人,经历复杂,弱点甚多。第一,我有我刻板得近乎苛刻的生活习惯;第二,我有我刻板得近乎苛刻的处事态度;第三,我有我须臾不可停顿的文章要事,当然不能同你如若少年夫妻,竞日耳鬓厮磨于花前月下,如此等等,你能否接受,还望慎重考虑。当然,最恰切的了解方式是我到你家小住两月,你到我家作客半载,那样,便能知己知彼,由此,也才能百战不殆矣!”

将军一番肺腑之言,说得老太婆漫脸飞涌青春红霞,她无言,频频颔首,表示可以照此办理。

五子绝不登科,偏要人格及弟,这才是将军以谨言慎行一生都在撰写的一部较之《郭汝瑰回忆录》较之《中国军事史》更为宏大的力作,书名即大写特写的中国字——人!

强健的身理辅之以丰实的心理,将军生命之树才有此等长青长绿。

1937年,将军以旅长之职率部参加淞沪战役,是年9月13日(阴历11月初9),将军恰值30初度。其时炮火连天,枪弹横飞,少年将军郭汝瑰大笑:“有这样多的日本人给我放炮祝寿,自感洪福不浅“。随后,将军率部转战南北,屡予日寇以重创,直至以战胜者之威严,接受敌酋冈材宁次的投降。

有敌后战场便有正面战场,敌后前方本为有机之统一体。当阶级矛盾让位于民族矛盾,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之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抗击日军之丰功本该肯定然则多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却从未得到肯定,在抗日战场上国民党将士望风而逃的丑恶形象于建国以来中国历史的书面上、舞台上、屏幕上闪回多年。这并非历史的真相,而是人为的假象。将军对此早有不平,直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之今日,将军总算有了为此段史实拾遗补缺之良机,如此,对促成国共第三度合作,也算尽了一位过来中国人之绵薄之力。时下,他案上书籍资料堆积如山,文稿提纲堆积如山。他正日以继夜,正倾其全力,撰写另一部洋洋洒洒150万言的宏著——《中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史长编》。

此书拟于1997年杀青。他与他客居美国的胞弟郭汝龄有约在先:书成之日,他俩在业已回归祖国的香港再见。

遥想历尽劫波的兄弟第二次握手于祖国神圣的再不可侵犯的领地,当为何等大快人心之事。

化干戈为玉帛,自分离趋统一,半身行武半生泼墨的将军,彼时理该足矣足矣。

后记:

有道是,天有不测之风云。

郭汝瑰同其胞弟郭汝龄于祖国的领地香港重逢,终竟未能圆梦。

郭汝瑰鸿篇巨制《中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史长编》问世之日,孰料,却成了郭汝瑰别世之时。

天妒英雄。

1997年,郭汝瑰喜逢90华诞。女儿郭相慰专程自石头城南京来到山城重庆,为父庆生,与弟弟郭相操陪伴父亲度过了好一段千载难逢的幸福时光。相慰离渝返宁,郭汝瑰爱女心切,坚持要送女儿去重庆江北机场。也真是命运弄人,途中,车祸天外来袭,郭汝瑰身受重伤,赓即送往医院,经多方抢救,却无力回天,于1997年10月23日溘然长逝。

郭汝瑰往复回环而又无比瑰丽的人生,在此悭然谢幕。

【作者简介】张华,高级编辑。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曾任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红岩》文学杂志编辑,《消费导报》专刊主编,《重庆文学》编辑部主任,《重庆与世界》杂志副主编。现任《作家视野》编审,重庆新诗学会副会长,重庆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重庆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有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评论散见于国内多家报刊,有多种作品入选多种文学作品选集。有报告文学集、诗集出版,有评论集即出。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